分類彙整: 天聲人語

全球知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宇宙乃根據物理定律自我形成,且是無中生有

繼發表宇宙不是上帝創造的論點後,全球知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10日接受電視訪問時,再提神學無用論,表示科學已可解釋宇宙的誕生等事物。

在10日播出的「賴利金現場」(Larry King Live)電視節目中,68歲的霍金說:「上帝可能存在,但科學已足夠解釋宇宙的形成,宇宙因此並不需要一個創世者。」

霍金如此說,主要是延續新書《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中陳述的論點。

這本由霍金和美國物理學家麥洛迪諾合著的新書9日出版,其主要觀點為,宇宙乃根據物理定律自我形成,且是無中生有。

霍金告訴賴利金,宇宙和人類的存在,是靠「自發性創造」,而「重力和量子理論即足以讓宇宙自發形成」。

被問及他對新書引發熱烈回響有何看法時,霍金說:「科學愈來愈足以解釋過去一向屬於宗教領域的問題。科學的說法已非常完整。神學是沒有必要的。」

霍金說,他的新書試著「對於宇宙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提供一個「全貌」。他認為,了解宇宙生成與人類定位是人類的根本渴望,且有助於正確與全盤消除人類的疑慮。

在書中,霍金同時提出「M理論」(M-theory),指出人類的宇宙並非唯一,並預測宇宙有許多個,且全都能從無到有。

這些宇宙的創造並不需要上帝的介入,就和人類宇宙的形成有它的物理定律一樣,這些宇宙定然也有它的物理定律。

不過,霍金並未於書中明確說明M代表何字,可以是master(大師),也可是miracle(奇蹟),或是mystery(謎)。

霍金患有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不但會體能逐漸衰退最後難以動彈,最可怕的是肺功能會逐漸變差導致死亡或仰賴呼吸器維生,病發後一般只有2到5年可活。

但霍金對賴利金說,他被診斷出罹患該病至今已45年,他覺得自己對抗病魔的表現相當不錯。

【2010/09/13 聯合報】@ http://udn.com/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涵養篇 高永祖(緒業)

中華民國八十年七月廿五日 教訊第九十期第四十七版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涵養篇 高永祖(緒業)

立道之基,貴於涵養,涵養之初動,始於正心,正心當以心為嚴師,凡所動作,則知所懼。如此鎮定,守得牢固,則自然心正矣。自古聖賢仙佛,皆以明心為本,培養至極,自然生敬,生敬則整齊嚴肅,心便如一,如一則天理明,自無是非,涵養至矣。聖佛在小學時之涵養已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作起,今人在小學時,無此功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只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於操持處用力,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

建立道心的基礎,貴在內心的修養,內心修養的最初動力(心意初動時)最重涵養,要從存心正當入手。存心正當應把心做為嚴格的導師,凡有所動作,必知戒慎恐懼,能這樣鎮定,守得牢,把得住,那很自然的存心就正當了。古往今來,聖賢仙佛,都以光明心地為根本,由此慢慢培養,到了極點,很自然的產生了恭敬的心理,起了恭敬心,必能行動整齊態度嚴肅,內心就始終如一,內心如一則天理暢明,自然不會招惹是非(舌之爭),涵養工夫就到家了。聖賢仙佛,他們在讀小學時涵養功夫已經有了成就,所以到了大學時講求的道理,只從格物(貫通一切事物〉做起。現在世人在小學時沒有做這套功夫,只見到大學以格物開始,便要從思想知識方面去探求,更不在操心守持方面去用力,即使窺視猜測得了十成,仍然不能腳踏實地,沒有可靠依據。

大底敬字,徹上徹下之意,格物效知而已,人之心性,敬則常存,不敬則不存,敬者德之聚也,敬則德聚,不敬則德散。或問曰,心在腔子裡,若慮事應物時,心當如何?曰:思慮應亦不可廢,但身在此,靜中常涵養,一動一靜,無時不養。或問,閑邪主一如何?曰:主一似持其志,閑邪似無暴其氣,閑邪只是邪氣不得入,主一則守之於內,內外相交養之道也。又問曰:學涵養者,於已發氣時用功,此卻不枉費心力?曰︰氣之涵養,要扼於未發之前則可,求中於未發之前則不可,固有平日涵養之功夫矣,不必須待已發然後用功也。但未發時,當以理義涵養,以嚴肅主宰,此即涵養理義,加以嚴肅之條件,而涵養功夫又至矣。我佛常曰:喚醒此心,欲照管他許多心,道理則在此。
大概談到「敬」字,從頭到底(徹頭徹尾)的意義,格物、致知(窮盡事物的道理,推極自我的知識)罷了。每個人的心性,對它誠敬就永遠存在,不加誠敬就不存在。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上記載,敬是德行的積聚。能誠敬德就積聚起來,不能誠敬德就散失了。有人會問,心在胸腔裡面,如果在考慮處事對人的時候,心又當怎樣?我的回答是,思想考慮當然不可廢棄,但我身體在這兒,沉靜時常常加以涵養,不論在動時或靜時,無時無刻不加修養。又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防範邪惡入侵專一守持怎樣?我的回答是:「主一」有點像孟子所說的「持其志」,(堅持他的思想意志);「閑邪」有點像孟子所說的「無暴其氣」(不要傷害動搖他的生命力量道德勇氣)(簡單說不要洩氣),閑邪只是防止邪惡不得進入內心,是消極的;主一則是內心堅守專一,專心一致,是內應外合的涵養方法。又有人問,學涵養的人,在氣已經發出時再用功夫,這不是白白浪費了心力嗎?我的答案是,對氣的涵養,要在它未發生前加以遏止是可以的(做得到的);要求它在未發生之前就中正和平是不可以的(做不到的)。不過,在平時如果已經有了涵養功夫,就不必要等待它發生後再去做遏止的功夫了。但是在未發生時,就應該以理義去涵養,嚴肅的主宰氣,這就是涵養理義,要加上嚴肅的條件,涵養功夫也就到家了。我佛常說,把這個心喚醒,還要照顧管理他很多的心,道理就在這裡。

再問曰:涵養於未發之初,令不善之端潛消,則易為力,若發後,則難制止。曰:聖之論,正要就發處制止。惟子思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孔聖教人,多從發處說,然未發時則當涵養,不發是處諸形外,所以敬之一字,不是萬慮休置之謂,只要隨事李一謹畏,不放逸耳。非專是閉目靜坐,耳無聞、目無見,不接事物然後為敬。整齊收斂,身心不敢放縱,便是敬。常謂敬字,恰與畏字相似。然學者苦敬而務持,只為將此敬字,別作一物,而又以一心守之,故有此病。若知敬止,是自心自省,當體便是,則無此病矣。大抵心體通有無動靜,故功夫亦通有與動靜,方無透漏。性動時,能項理,則無事時能靜,靜時能存,則動時得力。須是動時亦作功夫,靜時亦作工夫,兩莫相靠,使坊夫無間斷始得。

再進一步問說:「涵養在心念尚未發動之前去做,使惡念剛剛萌發之時暗中消除,是容易著力的;如果在萌發之後,就難遏止了。」回答說,聖人的觀念,正是要就剛剛發生時去制止它。所以子思在中庸上說,喜怒哀樂的許多情欲在尚未發動時稱之為「中」(適當的意思,大中至正,無過無不及)。孔聖教人,多從心念萌發之際來說的,不過在未發動時就要講求涵養功夫,不發動是在於形體之外,所以「敬」這個字,不是說把千思萬慮一概停頓擱下,只要隨時隨地能夠專心一致存有謹慎畏懼的心,不使它放散逃逸罷了。決不是專指閉目靜坐,耳中聽不到什麼,眼中看不見什麼,不與任何事物接觸這樣才算是敬,恰是外貌整齊,內心收斂,身體與心念不敢稍有放縱,這樣便是敬肅。通常所說的「敬」字,恰好與「畏」字相似(譯者按有戒警的意思)。但是一般學者以敬為苦而著力去保持它,只是把這個「敬」字,與心分開認做另一件事,而且又要把一個心去守著它,因此有了這樣的弊病。如果知道敬止(是說對於所止的至善境地,敬以守之。語見大學)是自己用心自己反省,本身就是,那就沒有這種弊病了。大概心的本體與有無動靜相通,因此功夫也與有無動靜相通,這樣就沒有走失泄漏。性在動時,能順應理念,那麼無事時能夠安靜,靜止時能夠存在,在行動時就得力。必須在行動時也做功夫,靜止時也做功夫,兩者互不依靠,使功夫沒有間斷方才可以。

中庸所謂專德性,致廣大,極高明,蓋此心本原廣大,但為物欲隔塞,故其廣大有虧。本自高明,但為物欽擊累,故鈴高明有蔽。若能常自省察警覺,則高明廣大者常自若,可見涵養之功夫盡精微矣。行時、坐時、應事接物時,每處鈴力行狀,收效則不難也。

中庸上所說的: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人的本心原來是很廣大的,但被物質慾望阻隔斷塞,因此它的廣大就虧欠不足了。本來是很高明的,但受物質欲望束縛牽累,因此高明就有掩蔽障礙了。如果能夠常常自己反省檢察提高警覺,那麼,本心自然常常保持高明廣大,可見涵養功夫是極精細的。走路時,坐下時,做事待人時,好像常常處身在全力行動一樣,收效就不難了。

武侯寧靜致遠之說,曰:靜便是養得根本深固,自可致遠。答張敬夫書曰︰來諭所謂學者先須察識端倪之發,然後可加存養之功,則某於此不能無疑也。蓋發處因當察識,但人自有未發時,此處須合涵養,豈可必待於發而後察,察而後存耶?且從初不曾涵養,便欲隨事察識,竊恐浩浩茫茫與下手處,而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將有不可勝者。所謂言靜則溺於虛無,此固所當深慮。若以天理觀之,則動之不能無靜,猶靜之不可無動也。靜之不能無養,猶動之不可無察也。但見得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敬義夾持,不容間斷之意。雖則此靜字,元非死物,至靜之中,蓋有動之端焉,固非遠事絕物,閉目兀坐,而偏靜之謂。但未接物時,便有敬以主乎其中,則事至物來,善端昭著,而所以察之者益精明。又所謂,若以靜為涵養之本,不若遂言以敬為本,此因然也。然敬字功夫,貫通動靜,而必以靜為本,故某向來有是語,今若易為敬,雖若完全,然卻不見施敬之功也。有先有後,則亦未得為適當也。要須知動以見靜之所存,靜以見動之所本,動靜相繼,體用不離,而後為無滲漏也。此數句,余覺卓然,意語俱到,希今之未識涵養義者,書之座右,出入觀省,方知涵養如斯之博也,深體涵養,方知如斯之厚也明也。

諸葛武侯(諸葛亮)曾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主張。可以這樣解釋:「靜」,便可以修養得使人根深本固,屹立不移,自然可以擔當任重道遠的職務。朱熹在回覆張敬夫(張拭,南軒先生)的信中說,來信談到學者必須先省察認識在頭緒剛發生時候,然後可以增加保存涵養的功夫,使我在這方面不能沒有疑問。因為發生的時際固然應當省察認識,但人們自然也有未曾發生的時候,這樣的場合就該涵養了,豈可必須等待發生以後再去省察,省察以後再來保存呢?而且最初從來沒有涵養過,便要隨時隨事省察認識,我想恐怕廣大渺茫得沒有著手地方,真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一定有難以勝任的。
  一般所說專講靜就會沉溺於虛幻空無之中,這個固然應該好好的考慮研究。但從天理來看,那應動了就不能沒有靜,正如靜了也不能沒有動。深一層說,對靜不能沒有涵養,正如對動不可以不加省察呀。只見到一動一靜,互相作它的根源,動靜在敬與義夾持的中間,不允許有間斷的意念產生。雖然此一靜字,原來並不是死的東西,在極靜的境地中,就有動的起端存在,本來不是遠離事情隔絕人物,閉著眼睛端端正正坐著,這樣偏頗執著的算得是靜。但是,在未與外物接觸的時候,心中便有了敬作主宰,那麼事情發生外物前來,善端就昭明顯著起來,這是加以省察後為什麼能更見精確明白的原因。又一般所說,如把靜作為涵養的根本,不如就說把敬作根本,本來就是這樣呀!然而對敬
字下功夫,雖要把動靜兩面加以貫通,但必須以靜為根本,因此本人向來常常有這樣的話(按指寧靜致遠)。現在如果易靜作敬,雖然好像完全些,不過反而見不到實施敬肅的功夫了。雖然說靜與動,有先後之分,也未見得就適當。主要是必須知道動時可以見到靜的存在,靜時可以見到動的本源,動與靜連貫不斷,本體與作用並不分離,以後就沒有走失泄漏的了。上面這幾句話,我覺得好極了,意義文字兩面都很周到,希望現在還不懂得涵養意義的人,把它寫下來,作為座右銘,出門進門就看看反省反省,方纔知道涵養功夫是如此的廣博,深深去體會,方纔知道涵養功夫是如此的深厚高明呀!

譯者按:本篇很多談到「敬」與「靜」,採朱子(朱熹)之說很多,宋元學案晦翁學案語要「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又朱子語類:「持敬以靜為主」,「持敬則此心虛靜」均是。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立志篇 高永祖(緒業)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   高永祖(緒業)

一、立志篇

人生目的,在於求生,求生之道,貴在立志,立志以端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為萬物之表,敬行為事物之功,如是則義可精,義精而物成,物成而己成,己成則道成,須如此推出,方能合義理。聖賢千言萬語,教人且從近處作去,若有大處開拓不去,即是小處不曾盡心。中庸說細處只是謹獨、謹言、謹行,大處是武王周公達孝經綸天下,小處便是大處之驗。須要謹行、謹言,從細處作起,方能充得如此之大境界。斯入大境界,要不忘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立志之法,要貴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說到人生的目的,最基本的是在求取生存;求取生存的方法,最重要先在立定志向(志願)。以立志做人生根本的起點,以堅守莊敬來保持自己的志向,志向的建立是萬事萬物的表徵,莊敬的行為是萬事萬物的績效,能夠做到這樣,那麼義理可精確;義理精確,則事業有成就;事業成就,正是自己人格的完成· ,自己人格完成,天道也顯現了。必須這樣推廣擴大,方纔能夠合於義理。
古聖古賢的訓示,千言萬語,不過教人就從近處去做,這樣做了很久,如果仍在大處開拓不出去.. ’那就是你在小處沒有盡到心力。中庸上說到細小精微處;只是教你獨處時、說話時、行動時要謹慎。不要看輕這幾句話,擴至最大處,像武王、周公、一個伐紂定亂,一個制禮作樂,就是通達孝道,實踐了文王、武王的遺志,規劃天下政事,小處正是大處的試驗。必須要謹慎言行,從小處做起,方纔能擴充到如此的大境界。(指武王、周公的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要進到大境界,必須不能忘了要隨時隨地深究事物精微奧妙的道理,要不忘去深究事物義理的要訣,一定在於立志能有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循序漸進,探求精微。而探求精微的根本,那又在於堅守莊敬同時保持志向。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以窮之,則自天地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至論天下之理,則奧妙精微,各明仗歸,亙古亙今,不移之理,唯古之聖賢仙佛,為能盡之,其所行所言,無一不可為天下後世法,順之者,為君子而吉,背之者,為小人而凶,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蓋莫不具於經訓史冊之中。欲窮宇宙間之理,而不即是而求之,則正面牆而立爾,此窮理之所必在乎!

談到天下的事物,無不有個義理可以探究的。從天地的廣大,以至於萬物的精微,沒有不知道它的「所以然」(怎麼會如此?)和它的所當然(應該怎麼樣?)。至於論到天下的至理,那就太奧妙精細了,但是都能瞭解它的來龍去脈,從古到今,不可移易的真理,只有古代的聖賢仙佛,能夠完全了解,因此聖賢仙佛所說所做的,沒有一樣不可做天下後世人的規範-能順從的人,就是君子就能吉昌,違背的人,就是小人,就遭凶戾。這種極為明顯的軌跡,無不一一載在經籍聖訓歷史典冊之中,要窮宇宙間的真理探求,若不從此處(指上述原理)去探求,那就好像朝著牆壁痴痴的站著,什麼也不學不做,是什麼也得不到的。這是窮究義理所必經的方法與途徑啊!

欲窮此理,必先立志,如志不立,怠忽間斷,又不免乎貪多而務廣,復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緒忽忽,常若有所奔趨迫逐,而無從容涵詠之樂,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厭哉?誠能鑒此而反之,則必潛於一,久而不移,自然漸漬浹洽,心與理會,而善為勸者,深惡之以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為立志之法也。

要探究這個義理,必須先立定志向,如果志向不能確立,住往懈怠疏忽,或是時斷時續:有時又不免於貪多,要求多方面發展;有時又整天過分勤勞,無法休息,使意志情緒如波濤起伏,好像被迫在追求什麼而常常奔走不停,因此無法從從容容的深入其間,得到優游自得的樂趣,這樣又怎能深具自信心,有所自得,歷久不厭倦呢?真正能看到這一層面,而反其道而行之,那麼一定可以對自己的信心,潛心專一,長久堅守不移;這樣,自然慢慢的會深入融洽、周全適當,本心與義理貫通,對於以上值得警惕的事深惡痛絕,急切的戒避了。這就是循序前進達到精一,如何立定志向的方法啊!:
若夫精之本,則在於心,而心之為物,至虛至靈,神妙不測,一不自覺,而馳騖飛場,以徇物欲於軀殼之外,雖其俯仰顧盼之間,蓋已不覺其身之所在,而況能反覆聖言,參考事物,以求義理至當之歸乎!誠能嚴恭明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立志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應事接物,將無所處而不當矣,此居敬持恭所以為堅心立志之本也。

再說精一的根本,就在於心。而心的實質,極虛玄極靈敏,神秘奧妙不可測度;偶然不能自覺自持,就會心有旁騖,奔馳飛揚般放失於軀體之外,為物質欲望而徇私偏執,一舉一動間,已不知不覺的喪失了自我,更談不上能一再考慮聖人的金言,參考事物的實情,來求取義理的恰當了。如果能夠把嚴謹、恭敬、明白、畏懼,常常放在心中,使自己整天莊敬嚴肅,不受物質欲望侵入擾亂,這樣來立定志向觀察事理,必定不論到那裡都能通達,這樣的來應付事情處理人際關係,不論到什麼地方做什麼事,必定沒有不恰當(得當)的,這就是心存莊敬保持恭順,所以能堅定心意立定志向的根本原因。

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盡性六者,便是以立志為首,涵養、省察、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盡性更次之。既立志,不涵養,則無主宰。既涵養,又須致知。既致知,又須力行。既力行,,又頊省察。工既省察,又更頊力行。既力行,才能盡性。力行、涵養、省察、盡性,須一時並了,非謂今日涵養,明日效知,後日力行省察也。諸當皆又以立志持敬為本,敬只是提起此心,藩籬此性,莫教放散,則心便自明,就此便窮理格物盡性,見得當,即如此便是,不當,如此便不是;既是了,便力行盡性而去。更須知,敬即涵養,並非涵養之外而又有所謂敬矣。程子曰:孝當其所孝,弟當其所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後之學者,為氣所勝;習所奪,只可責志。博弈小數,不專心效志,猶不可得,況學道而悠忽,安可得也!孔子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又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聖人有甚事,何來迫切如此心意耶?

立志(立定志向)、涵養(修養心性)、省察(反省審察)、致知(推廣知識)、力行(努力實踐)、盡性(充分發揮天賦本能),以上六項修養功夫,如以輕重緩急排列順序來說,立志為首要,涵養、省察、致知第二,力行又在後,盡性在最後。已經立志了,如不涵養,那麼心中沒有主宰。已加涵養,又要致知;已經致知,又要力行;已經力行,又要省察;已經省察,更要力行;力行了才能盡性。力行、涵養、省察、盡性,必須同時做到,不是說今天做涵養功夫,明天再著手致知,到了後天再來力行、省察呀!這許多功夫中,又都以立志與持敬為根本。所謂持敬,只是提起這個心,約束這個性,不要教它放走散失,如此心便自然清明,就這樣便窮理、格物、盡性。看來很妥當,這樣便是對的;不妥當,這樣便是不對。既然對了,便要進一步做到力行、盡性。更要明白,敬就是涵養,並不是在涵養之外,又另有所謂敬呀!宋儒程頤曾說:孝順要恰當的合於孝道,友愛要恰當的合於弟(悌)道,能由此推廣,這樣也就是聖人了。後世學者,為氣質征服,習染改變,所以只可要求他在立志上用功。下碁只是不足道的小技,如不能專心致志,尚且學不好,何況在學道時仍輕忽馬虎,怎麼可以學成呢?孔子曾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的來想,這樣得不到好處,不如好好去學習罷!又說… 若在早上領悟了大道,到晚上為道而身殉,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不知孔聖有什麼事,為什麼有如此迫切的心情呢?

大凡有志於學者,不論氣之長短,只看志之如何,匹夫不可奪其志也,惟患學者不能堅勇。如是為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根本,然後培養,始能成合抱木也。

大凡有志向學的人,不論他氣勢的長短,只看他志向是如何,儘管是個沒有地位、沒有學問的粗人,也沒有人能奪去他的志向。值得擔心的是向學的人不能堅強勇敢。由此可見要做人必須先立志,志向既立就有了根本,像樹木一樣,必須先有根苗,然後再加培養,方才能慢慢茁長,成為兩個人合抱起來一般粗的大樹。

所謂要立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之道,例如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才是無立基處。而今人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羿,直須反復思量涵養省察之力,而期於有得,所謂發憤,正謂此也。若悠悠泛泛,不從發端處下手,恐所謂莊正持養必有事焉者,亦若存若亡,徒勞把捉,而無精明的確、親切至善之效也。望今之為人者,須知求復其初,若要全天之所以我者始,更須以聖賢仙佛為標準,直作到聖賢仙佛地位,方是全得本來之物而不失,如此則立志之功夫,自然男猛,自然接績。若無求復其初之志,必無為聖賢仙佛之心,只見因循荒廢。余今問世間學道者與為人者,其功夫何而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其志。既知這個道理,辨得堅因,暴馮向前,何患不進,只患志立志不堅,只聽人言語,看人文字,終是無得於已也。

所說要立志,並不是要把意氣去壓倒(嚇唬)別人,只是直截了當要學堯舜。孟子講性善,每次必提起堯舜之道。正如讀書很難記牢,但反復熟讀就可記牢;義理不能精通,仔細思考就可精通。只有志向不立,方才是沒有奠基處(也就是失去立足點)。如今人人貪圖利益名位,而不講求道義,要作有地位的人,而不願做好人,都是志向不立的弊病;必須反覆思量涵養省察的力量,期望能有所得,一般所說的發憤圖強,正是指的此種情景。如果搖擺不停,淺薄無知,不從開頭地方下手,恐怕所謂莊敬中正修持保養,就像孟子所說「必有事焉者」(一定有些事應當做的― 但要勿忘(有苗不耘― 荒廢了)。勿助(偃苗助長,枯死了)。假如好像存在好像沒有,捉住把握徒勞無功,而是沒有精弭正確、親切至善的功效。希望現世的每個要做人的,要知道追求恢復他最初的赤子之心,追求完整的天賦給我的本性,方才有得;如要保全天賦給我的本性,更要把聖賢仙佛作為學習榜樣,不斷努力,一直做到聖賢仙佛的地位,方才是完全得到本來面目而不致失落,這樣立志的功夫,就自然勇猛精進,自然繼續不斷。如果沒有要求回復其本初的志向,一定沒有做聖賢仙佛的向心,那就只見拖延不振作,貽誤拋棄了精進功夫。我現在要問問社會上一般學道與做人的人,他們所做的功夫究竟以什麼開頭,他們的回答,也不過像前面所說的。專注於每個人必須自立志向。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經過慎思明辨得清楚堅實了,果能像暴虎(空手搏虎)馮河(徒足涉河)般勇猛向前,有何憂慮不能精進?只怕所立志向並不堅定,只聽別人所講的話兒,只看別人所作的文章,最後對自己是得不到什麼的。

 

譯者附識

 明心哲學精華一書,為師尊太夫人劉清靜居士得道證位清淨地菩薩的偉著。是綜合聖佛的意義,分為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性命、論道七篇,以為世人修身立命、明心見性之南針。

 全文是簡明的文言文,因中間談到大學、中庸、易經、老子及儒、釋、道三教精義甚多,恐讀者一時難以深切瞭解全書義蘊,適逢師尊九秩晉一雙慶華誕,弟子受命把全書譯為白話,歷時逾半月完成。

 明心哲學精華,全書教人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並進而研討性命、天道。與天帝教「先盡人道,再修天道」的旨趣,完全符合。有益世道人心,允宜廣為流傳。如能文言白話,對照刊出,一定有助推廣。又唯恐逐譯時謬誤難免,如一字失真,一語欠妥,定將誤人誤世,豈非一大罪過。幾經考慮,決定先在天帝教教訊發表。凡我同奮,發現譯文有錯誤失當地方,務請提出,逕寄教訊雜誌譯者,除將覆函致謝外,定將審慎研究,作校正參考。

莫妄想 台南市初院 饒敏饒

莫妄想     台南市初院  饒敏饒

在生活當中,常常有「意外」、「逆境」、「打擊」,種種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我們是否能夠把它忍下來,化解開來呢?相信這是件非常不易做到的事情。經常因為別人的評價及謠傳而煩惱的人,往往會因為胡思亂想,而摧毀了美好的前程。

受教於馬祖門下的無業禪師,無論聽見什麼都只說一句,『莫忘想』,仔細想想,再也沒有比這更精要的至理名言了,人一旦執迷於妄念,便如野馬脫韁,不知止境,由妄心生妄想,因疑心生暗鬼,往往令人深受困擾,最後甚至因『相由心生』,竟然連外貌皆變了樣,如果你我終日皆受到妄想困擾擺佈,人生還有美景當前的可能嗎?

一個被輿論抨擊,,卻口口聲聲說不在乎的人,可能更會拘執於無意義的瑣事之上,使心胸無法舒展。其實,凡事不必向外求,只要修心養性,深入內心尋求,便可覓著真正的自我。當無法破除執著時,先找到自性吧!

禪宗祖師達摩大師,有一日聽見弟子說「自我的一切皆為空」時,便訓誡弟子們,必須將為空的那個「空」捨棄。

「無為無事人,猶遭金鎖難。」此話的意思,就是說早已開悟之人,亦會被自認為開悟的金鎖所束縛。終日沈醉於自我優越感中的人,必定無法參透生命的真諦,必須有拘執俱無的空心,且不為此心所拘束的性情,才能有悟道的可能。人總是竭盡心力追求真理,然而,即使追求到真理,而心靈並不清淨純真,又有何意義呢?「真心是道場」,很多人都祈求清淨的環境,其實,只要心靜,四方皆道場。

「禍從口出」,須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的口可以立功、立德、立言,相對的亦能使人損德,給你造下無邊的「口業」!所以說,言語最可怕了,它可以因一句話而救人一命,亦可害人陷入痛苦的邊緣中打滾;一聲使人笑,一聲讓人哭,說有多可怕就有多可怕。真所謂「人言可畏」啊!修道之人,先要使六根清淨,要想清淨六根,先必須治自己的心,如何醫治呢?那就得時時反省懺悔,做到「常見自己過,莫言他人非」,聽到謠傳時「莫妄想」、「做個無為無事之人」。才能使心不受到干擾。猶如天上明月,萬里晴空了無牽掛。『即心即佛」的境界,不是在於此嗎?

「瞋恨心」是一種無形的殺手,雖然你已經吃素,不殺生,但是心中常有恨意也是犯了殺戒,起心動念中沒有發出玆悲心,而常起惡念,就已經有了過失了。珍惜善緣,摒棄惡緣吧!曾經相識,又何必生怨恨,能「愛你的敵人」就是慈悲,其實你的敵人都是最親近的人,若不相識,你也無從怨起,一切都是因緣生滅啊!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人將死時,想想自己留下了什麼功績給後代子孫,培功立德都來不及,那有時間言人短,再造萬孽呢?

在修道的歷程中想與人競賽,是要靠心智而非用心機,要超越他人,而不在於毀謗,願與同奮共勉。 

恕 嚴以律己 寛以待人 謝光參

恕  嚴以律己 寛以待人  謝光參  民國76年5月31日  教訊第42期 第十六版

記得幼時家母在家訓中常告誠我們︰

第一、做事要認真,做人要馬虎。

第二、對別人要多想他的優點,不要去想他的缺點,隨時要寬「恕」別人的錯誤。在我十幾歲時,就把這二句話牢記在心理,努力去實行,不跟別人多計較。但在心理上總有點不平衡,「恕」真是難以達到內外一致,完全清淨的地步。

但經過五十五天的師資暨高教斑結訓前一天,受到  師尊的感化,使我恍然大悟,了解「恕」的真諦。其實際經過簡略如下:
師尊在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六日午刻叩謝  上帝、先天大老、上聖高真的調教時說:「… … 這次師資暨高教斑的訓練,不甚理想,不能達到  上帝、先天大老的要求,恭請上帝、先天大老們寬恕他們的無知,這是我教導無方,是我的錯、我沒有盡責…」,開始有二位同奮受感動而先哭泣,以示懺悔,接著變成幾何積數的增加,全場處於寬恕別人,責備自己的哀痛懺悔的氣氛之中。

經過此次祈禱叩謝後,受  師尊的感化,大家略有醒悟。其實師尊已苦口婆心地講解、指導,而是學子不受教,師尊不但沒有責備,反而深責自己沒有盡責。佛經普門品說:「遇火不燒… 」師尊不但遇火不燒,反而愧疚此火因己而起,此種寬大氣度,真令人敬佩。

「菜根譚」中曾提到:『人之過誤宜恕,而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人則不可忍。又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寬恕別人是美德,但『己則不可恕』,如何嚴以律己,寛以待人,則全在修養的工夫了。

待人待物能恕,氣化相感,則暴虐、忤逆、鬥爭之事息,化濁亂世界為清平世界,人類的完美理想、願望、幸福的世界將可早日來臨。但「己則不可恕、寬以待人,則氣化相感,則暴虐、件逆、鬥爭之事息  化濁亂世界為清平世界,人類的完美理想願望、幸福的世界將可早日來臨。

移星換斗增祿壽,勿忘回鐀帝教恩。(天語傳真)

北極紫微大帝︰ 民國七十七年戊辰六月廿七日

吾之職務乃主管人間祈求移星換斗,去災遠禍,增祿添壽與延生祚福等情事,而祈求有一定之經典及其祈誦法,此原本是天機不可洩露,然首席慈悲,顧及同奮在勤修天道,克盡弘教職責之時,亦須兼顧人道之民生問題,因此將帝教基本經典頒佈於世,以為帝教行利民生之財之舉!溯自『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啟誦之後,吾與斗姥元君就同奮誦經的心態,例舉下列問題︰

一、您是否認為誦唸此經典之意義何在?難道真是要你們追求福報嗎?
二、當您誦北斗徵祥真經時,全是盡為個人而祈求,抑或兼顧天下蒼生福祉?
三、當您發達了,所祈求之心願也漸如願以償時,是否懷有對天感恩,要回報帝教,積極出心、出錢、出力,還自認為是自己能力超強所換取來的福報,並非上天所賜?
四、你是否一味只盲目為個人祈求福報,不願 加強勤誦兩誥,還是僅在誦北斗經前後稍微點綴式的誦誥?
帝教在人間之最大資源即是人(同奮),而人總是脫離不了要解決民生經濟問題,當你拮据亟待紓解,祈求增祿延壽時,切勿遺忘要『取之於帝,用之於帝教』的回鐀,壯大帝教之財源,以便弘教之需,不但對蒼生盡一己貢獻之力,且可增加帝教救劫力量。

歷史回顧︰開光時殿主、副殿主、總護法聖訓

崇仁大帝︰ 民國七十五年丙寅二月初二日 侍筆︰敏潔

躬逢首席蒞臨玉平殿,主持開光大典,本座榮任殿主一職,當率全體同奮向首席行最高禮!
於無形宇宙中,惟首席知吾最深,對宇宙帝教普化事宜,吾雖有特別鑽研,然與人間現況相去甚遠,今為配合帝教宏教發展,蒙 上帝恩寵敕封玉平殿殿主,欣喜之餘,願與我同奮竭盡所能,奉獻帝教。玉平殿成立伊始,一切道務工作必須一一步入軌道,教職人員的派任,期能各盡其才,團結奮鬥,各守本分,犧牲奉獻,為玉平殿建立新形象。玉平殿任務首重宏教,欲做好宏教工作除全體同奮努力配合外,與各級教院宏教單位經常交換意見,並對本教教義必須做深入探討研究,才能有所得,凡有興趣研究教義同奮,吾將特別注意之!
連日來觀察同奮的奮鬥精神,令吾感動,假以時日,玉平殿的發展當不阿限量,同奮們,千萬不可小看自已啊!
玉平殿上空衆聖來朝,盛大莊嚴,昊天金闕金光大道直射我玉平殿,象徵和平、奮鬥,前程程似錦,盼我台南同奮共勉之!

文昌帝君︰(今調任玉象殿殿主) 民國七十五年丙寅二月初一日 侍筆︰敏潔

奉帝詔命為台南市玉平殿副殿主之職,吾雖感惶恐,戰戰兢兢,然引以於榮!
台南玉平殿未來道務發展,將有非常傑出的遠景,玉平殿成立快速,除有文化古都,人文薈萃客觀環境外,台南同奮的奮鬥精神感格天心為最大主因,並有配合高雄掌院之重責,無形中加強鎮壓南部魔氛妖風,是故,成立台南道場為迫切之需要!
上帝對玉平殿殿主、副殿主、總護法之派任,意義深遠,凡我台南同奮應好自領悟!吾要透露一、二、宏揚普化帝教必深入社會各階層,玉平殿則為人教界的起點。吾自領命以來,對台南一地區曾做全盤考察,已略有心得,,慢慢將省我忠誠同奮應化開示,共創佳績,報答聖恩,殿主崇仁大帝與吾寄望全體教職同奮,均能以身作則,同心協力,犧牲奮鬥,奉獻心力,是為台南之幸矣,勉之!

延平郡王︰ 民國七十五年丙寅二月初二日 侍筆︰敏潔

聖哉!妙哉!奉聖詔命,領甲大神三千員,鎮守玉平殿,任總護法一職,為吾最大榮耀!
吾與台南一地有歷史淵源,玉平殿總護法一職蒙首席膺任,感激之餘,屬下再三叩謝。台南地區文風鼎盛,民性淳厚,為台灣復興基地之精華,然相對地,魔道亦盛。今玉平殿成立於斯,可為台南地區帶來安定繁榮社會。開光當日,即有數百萬陰靈、精靈求超,忙煞金甲大神,恐肇禍端。今年氣運大不相同,魔道狂熾,為所欲為,同奮不可不慎,切忌『妄求靈通』,招惹邪靈。故,吾需再三叮囑同奮們,『平常心即是道』!最後恭祝諸位同奮奮鬥有成,願再接再勵。

神聖的玉平殿祕密

時農曆七月十四日,明天即十五日,以往都有默默清掃光殿的同奮,他們的用心大家看得到,讓大家在祈禱誦誥、靜坐時有個舒適的環境,值得鼓勵感恩,今天更是看見我們新的道務執事緒污,帶領副執事緒三、還有素涵一同在打掃清理光殿,真是令人感動。

三哥是十多年前的奮鬥夥伴,今晚八點可以在一同誦誥倍感溫馨感動,大家都在忙人道,事實也需要,結婚生子,教養子女,都需要道糧,在此祝福大家人道天道共圓滿。
誦完五十聲皇誥後恭誦北斗徵祥真經時,誦到斗姥元君日︰敬者,無盡大福德、無名大壽、無憶大祿、一切遂思、遜願無窮、瀆文、有諸大星座、以蒞介、大名大億、大盡為報、獲得無量、一切無窮。
聯想到祕密影片的內容如同在講北斗的內涵(純屬個人淺見)

樂見道務新教職的投入…帶動更多人投入道務工作。

心力無限大︰祕密就是講心力

清虛宮弘法院教師講義第一集

【第一講】心力的無限界
清虛宮弘法院教師:
民國七十年辛酉十月初十日
  此次乃是初次前來教壇,今天要說的是─「心力的無限界」。
  人類的行為是先起心,然後動意,意動則有所行動;推其源,則是無形的精神力量在影響有形的軀殼,這就是心力的作用。
  但是人類的心力,若是受種種事相所迷惑,便會喪失心力之靈覺,而做出違反常理的事。
  一個人要發揮心的力量,必須時常反躬自省,先管好自己的思想,才能做出合乎常理的行為,心若是光明,無愧於心了,則自然會感動無形的精神力量,造成一股正氣,而影響所有人類之思維與行為,這就是「心力的無限界」。
  同奮們,你們要常常培養這種心力,不要看輕自己。凡體是渺小的,但是先天之潛能是無堅不摧,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亦就是指的這個道理。

從三界十方談寶誥以認識宇宙

從三界十方談寶誥以認識宇宙
彰化縣初院/施光旅
  什麼叫做三界:上至天為上界天曹,下至地為下界地曹,而世間中界為人曹,通稱三曹,也就是天、地、人三界。
  什麼叫做十方:東、西、南、北為四正方,加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隅方共八方而為八卦,再加上上、下兩方共稱為十方。而此三界十方就是整個宇宙的空間,並且無限量的向外繼續延伸,其維持整個宇宙運轉的動力就是宇宙的中心||鐳都,祂是一切動力的總源頭。太陽系是宇宙中最小的單位,太陽本身的能量也是來自宇宙中心──鐳都源源不斷的供應,才能帶動九大行星,也才有咱們地球人類的存在,也才有今晚同奮大家在此親和集會、談天說地的機緣。
空間與時間形成宇宙
  有了空間,還必需要有時間才能構成宇宙。但是時間的經過就會使萬物產生演變,譬如咱們人類一生的過程總離不開生、老、病、死,其中受了數不盡的苦,也有說不完的樂,苦樂自在各人心頭,但到頭來無論公、侯、將、相、士、農、工、商,榮華富貴全部都是過眼雲煙,再好的江山,再多的財富,還是無法真實的擁有,只是暫時的借用而已,因著肉體的物質生命終歸有盡期,到時候雙腿一伸就像曇花一現,霎那間船過水無痕,踏上撤手人寰的路途──回歸自然。其身後的結果,肉體變成黃土一坯,回歸物質的原位,所留下的精神生命──靈魂(或稱真我)是踏上永生之路呢,或者是淪入輪迴轉生之途呢,這就是要看個人的修持如何而定。
  由此可知,空間提供了萬物生存的要件,而時間操控著生死的輪迴,就連宇宙中的星群也像人類一樣,按照大自然的定律生生不息,循著成、住、劫、壞、空的順序,隨著時間的腳步,自「成」慢慢走入「空」,再由「空」慢慢轉入「成」,就這樣周而復始的演化著生滅無常的歷史軌跡。而今,宇宙間包括本太陽系在內共有35個系星地球正步入劫運之期,也就是所謂的三期末劫。為何會有三期末劫呢,因為自有天地以來,人類的文明日漸進化,物質的欲望日日增加,真性漸漸迷失,於是千方百計的競逐財、色、權、勢、無形中累積了無數的罪惡,引發了生生世世的冤孽,開始循環報復,終於爆發了浩劫的來臨。這都是眾生自己召來的劫數,但上天慈悲,藉著劫運的機會分期清理以懲惡勸善,搶渡原人,給人類一個再生的機運。所以三期者就是眾生自己造成的延康末劫,又名小混沌,也是每一盤古自寅會開物生人以來,宇宙一大總清平之過程。根據上天的記載,本地球已歷劫13次,而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發現地殼翻新12次,已相當接近。
天曹應元寶誥的由來
  每次劫運的慘烈,都令諸天仙佛不忍,動了憐憫蒼生之心,秦聞金闕 上帝,願以己身而贖民罪,下塵了緣,其應運復元之悲願及顯化之聖蹟,蒼生一無所知。雖然上天存有總古以來之記載,但人間無從考證,而今又值世界悲劇重演,幸運遇上明師救劫,首席師尊的上靈清虛真人重主三期,為三期主宰統領延康,毀裝復至人間,於是有總編三期匯宗之提議,並邀集諸天仙佛分類撰著並蒙 玄穹高上帝親降御定暫計十類五十八目,其中第一類震寰類之第一目就是應元寶誥、這就是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的由來。
  河圖之數是八卦祖師伏羲皇於龍馬背上圖象所發現,易經上說河圖之數為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因此天數1十3十5十7十9=25為陽數
  地數2十4十6十8十10=30為陰數
寶誥與天地之數相關
  天地數之總和為25十30=55又稱天地衍數,天曹應元寶誥中,水德王寶誥有一段誥文「太極定兮,二儀自臨,八卦更兮,風雲相聚,天一之水遍灑丹雲谷中,地六之龍運歸國脈之源」從這段誥文使咱們深深領悟到寶誥與天地之數的息息相關,脈絡相聯,以下就從1到10來談談與寶誥相關之所在,首先要說明的是,在數還沒有開始以前萬物皆歸0,而0就代表無極,而無極在寶誥中的聖尊有
  (一)先天 無生聖母 聖母為了宇宙生靈,亦是為了讓宇宙各有形、無形眾生有個朝禮對象,始於本宇宙特別設置宮殿,號稱無生聖宮,位於金闕東方上之靈覺天界。聖母在各宇宙皆設有行宮,分身無數,一一坐鎮宮廷,以母職而懷天下蒼生之憂,不忍見系星(指我們所處的太陽系)有三期災劫,命玉闕輔宰(三期主宰)下凡濟世,重開 天帝之教化,引渡億靈,歸返天闕。因為所有萬性億靈一切的一切都由此造化孕育出來的。
  (二)先天 鈞天上帝
  位居無虛妙境,鈞天玄宮,為一炁之祖,萬化之根,
 應元為幽冥之總宰,歷劫作蒼生之慈父,由一炁而化三清,那就是御清、尚清、泰清,由此而再炁化五老,一直分化無數,所以為萬化之根,並於應付劫運之時為所有星系的幽冥之總主宰,總管宇宙間地盤之事,為有形無形所有蒼生之慈父。
  (三)先天天樞總聖
 (1)位居太虛妙境中,無極天樞宮,存億兆文書之冊,歷總古渾噩之載
 (2)天盤運御經緯,萬象巧奪天功、銀珠川流,鉛屏明功。
  所有先天大老未曾來過凡塵投胎,純為先天一炁之大老前輩,尊居三清,五老之上,為諸天之尊,掌理凌霄寶殿的天機要件,從亙古以來宇宙間所有事蹟,均詳細加以記載,所有存有億兆的文書及冊籍,並駕御天盤星群的經緯之分佈與運作,包括宇宙基本單位──太陽系的形成與運轉。
  (一)無極的運作已一一介紹,接下來,由無極而生太極,也就是由0而生1,所以1就代表太極,太極就是有形的現象界,萬天至尊宇宙主宰 玄穹高上帝。
 (1)位居彌羅無極上,玄真靈覺中,渺渺紫金闕,巍巍太微宮。
 (2)蕩蕩總三界,歷劫主坤乾,萬天朝蒼穹,玄德歸太空。
 (3)御統全宇宙,無量行清平,行清平,春康同,十方總元帥。位於無極而統理太極有形的現象界所有星群,主宰各星群的天、地、人三界,但於每次劫運時為旋乾轉坤的主帥(副帥為三期主宰),總管宇宙間天盤之事,並無限量的主持宇宙間應劫系星(地球)三期末劫的大總清平之事宜,分為行、清、平、春、康、同六階段執行。
  (二)太極隱含二儀,二儀就是陰陽,所以天一生水而後地二生火,水火既濟,陰陽合抱而生萬物,所以2就代表二儀之陰陽。
  1、無生聖宮左相天機閣首席參議太虛子聖師祖
 (1)位居太虛妙境太虛上宮。
 (2)佐聖母,掌懿旨,宣化三界十方。
 (3)無始以來教化群迷,為諸天萬聖億靈之師。
 (4)每逢三期,無形、有形,法身普照三曹,分靈貫通今古。
  是首席師尊最原始的元靈,教導首席師尊煉成鐳炁真身,成就封靈,首席督統鐳力前鋒,長駐清虛上宮,輔助師尊上靈清虛真人三期主宰,是二儀中的陽極。
  2、無生聖宮右相天機閣主任秘書 玄玄上帝聖師祖
  (1)位居太虛妙境,太虛上宮
 (2)佐聖母,掌凌宵之文籍,制禮樂,總三曹之統籌
 (3)奉聖母之旨,劃定三曹道盤,秉金闕之意,規範人道倫理
 (4)三期之導師,宇宙散仙之祖,極樂之主持
  奉聖母之旨意將三曹道盤分成天盤、地盤、人盤以利分盤掌理,並秉承金闕玄穹 上帝之意,負責規劃人間之道德倫理,於三期劫運時為諸天之導師,並總管宇宙間人盤之事與 玄穹高上帝, 鈞天上帝,分掌天、地、人三盤。前年戊辰年,首席師尊於魚池鄉鐳力阿道場閉關修持時,教導首席師尊煉成玄炁真身,成就封靈首席正法文略導師,長駐清虛上宮輔助首席師尊上靈清虛真人三期主宰,是二儀中的陰極。
  (三)一炁化三清,天三生木而為三才,所以3就代表三才,三才就是天、地、人,在無極天有三位 上帝分掌天、地、人三盤的最高機構,而在金闕有由鈞天 上帝一炁化三清的聖尊,掌理設在金闕的三盤之事務,三位聖尊就是御清、尚清、泰清。
 1、御清:蕩蕩元始尊,就是元始天尊,掌理天盤。
 2、尚清:靈寶天尊,掌理人盤。
 3、泰清:太上老君,掌理地盤。
  而主管本太陽系天地人三盤的龍華會,分上、中、下三元,各有主宰之聖尊主持:
 1、彌勒古佛:天外之天,佛上之佛,龍華上元之主,掌天盤事宜。
 2、無始古佛:三期輔主宰,龍華中元主,掌地盤事宜。
 3、太靈殿主:應運平期軍陣之機參,下元雲程龍華之主宰,掌人盤事宜。
  (四)二儀生四象。地四生金,所以4就代表四象,也是護法,在金闕有四大元帥:
  1、金闕玄武大元帥有熊氏,歷劫作華夏之鼻祖就是黃帝
 2、金闕真武大元帥有巢氏:
 3、金闕天朋大元帥殷:
 4、金闕天佑大元帥子:
  (五)三清化五老。天五生土,所以5就代表水、火、木、金、土五行
  1、在金闕為五老
 (1)水祖:渺渺溟溟大天尊
 (2)火祖:性文至剛靈根
 (3)木祖:青玄至極聖
 (4)金祖:烈煉金精主
 (5)土祖:混混源源祖
  2、在中天氣性屬土,東天屬木,南天屬火,西天屬金,北天屬水
  3、在本太陽系有水德王火德王木德王金德王土德王,都具備有五行。
 (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所以6就代表六合
 玄穹高上帝聖誥中有一段誥文:五聖捧玉科,六合慶大同
 天曹總讚中最後兩句:萬世開帝教,六合慶大同。
  地代表整個宇宙現象,也代表地球,十二地支把地球劃分成十二個地域,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分成子丑、寅亥、卯戍、辰酉、巳申、午未六組相對稱為六合,所以六合慶大同,就是指整個地球舉世歡騰慶祝世界和平、共進大同的意思。
 (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所以7就代表七星,七政
1、北斗由七顆星組成,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
2、北極寶誥:璇璣玉衡齊七政,總天經地緯,御使統管萬星星王。
  齊七政就是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
  而太陽:日光大帝
   月亮:華光聖母
   水星:水德王
   金星:金德王
   火星:火德王
   木星:木德王
   土星:土德王
 (八)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所以8代表八方、八卦,寶誥中有關八卦的誥文有:
 1、李特首相聖誥:執萬象更新之冊、掌八卦變換之機。
 2、金闕應元兵部尚書胡寶誥:一鳴沖開單秉八卦之奇。
 3、第四天激烈天天王寶誥:八卦更新時,太極懷中天,註易變爻冊,四象兩儀新。
 (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所以9代表九大行星,九大星群。
 1、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地球、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2、整個大宇宙分成九大星群,環繞著宇宙中心運轉,而整個宇宙的大空間就如一個時鐘的底盤,分成九格,其中就有成、住、劫、壞、空五格,九大星群就如一個與底盤一樣大的圓型時針,沿著底盤旋轉,如今,本太陽系所屬的星群正步入劫期這一格,所以會有三期末劫的災難,即將來臨。
 (十)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10代表十方,十方就是宇宙的體
 太陽系:太陽加九大行星為10
 宇宙體:宇宙中心加九大星群為10因此10為先天之體,而9為後天之用,體用相輔相成為宇宙
人在無形宇宙的地位
  生存在此太陽系的人類,以有形的星際空間來講是太渺小了,但是在無形的性靈宇宙中,卻是十分重要的,說起這個問題必須從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雙方間的關係來探討。
 1、無形宇宙:指的是一切性靈所組成的宇宙,他是無聲無息,對整個有形宇宙產生不可思議的調和力量。
 2、有形宇宙:乃是以地域、星群、太陽系所劃分
 3、無形宇宙:是用象天、氣天、理天,由縱斷面分劃區別。
 4、在無形宇宙中,是不憑藉其歷史、人文、科學、以及人種、地區,來作為無形靈界宇宙的進階根據。就是說不管你居住在何處太陽系,只要你能性命雙修,功德圓滿,悟宇宙修道之理,就可以打破宇宙時空的限制,運用無形和子的能量,到達適當的無形宇宙領域,依靈力所能及的範圍,去選擇象天、氣天、理天的居留權。
 5、無形宇宙中的象天群,就是現象界的有形世界,而居住在現象世界的人類,若不能突破肉體的極限,便對於氣天以及理天的境界,毫無所知,所以說,宇宙的定律:(1)無形涵蓋有形(2)無形運化有形(3)無形創造有形。
  現在可以開始談一談,有形人類是如何的重要,有下列三點:
 1、人類的居住環境適合無形靈界修行之用。
 2、人身獨有的精氣神經過修煉,可以產生與 上帝一般之鐳炁,其至極可以因之達到宇宙道源,而贊天地之化育。
 3、地球的歷史變化快速,上真高靈為了加速鐳炁之熱核反應,不管是應劫或是過劫,對於法身的修煉,皆有很大的幫助,談到這裡已深刻的瞭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這麼重要,所以應該好好的把握此生難得的機會,積極向上,樂觀,奮鬥,行人道,愛人類,依一定的規則去修行與鍛煉,自然可回到 上帝的身邊,為全宇宙的永久和諧而奮鬥。
  最後以:天梯難登今已登 明師難得今已得
      此生不將此身修 更待何生渡此身
  作為共同勉勵的心聲
  並以:「仁心念念懷蒼生,靈光片片通天人」,作為共同奮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