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明心哲學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立志篇 高永祖(緒業)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   高永祖(緒業)

一、立志篇

人生目的,在於求生,求生之道,貴在立志,立志以端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為萬物之表,敬行為事物之功,如是則義可精,義精而物成,物成而己成,己成則道成,須如此推出,方能合義理。聖賢千言萬語,教人且從近處作去,若有大處開拓不去,即是小處不曾盡心。中庸說細處只是謹獨、謹言、謹行,大處是武王周公達孝經綸天下,小處便是大處之驗。須要謹行、謹言,從細處作起,方能充得如此之大境界。斯入大境界,要不忘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立志之法,要貴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說到人生的目的,最基本的是在求取生存;求取生存的方法,最重要先在立定志向(志願)。以立志做人生根本的起點,以堅守莊敬來保持自己的志向,志向的建立是萬事萬物的表徵,莊敬的行為是萬事萬物的績效,能夠做到這樣,那麼義理可精確;義理精確,則事業有成就;事業成就,正是自己人格的完成· ,自己人格完成,天道也顯現了。必須這樣推廣擴大,方纔能夠合於義理。
古聖古賢的訓示,千言萬語,不過教人就從近處去做,這樣做了很久,如果仍在大處開拓不出去.. ’那就是你在小處沒有盡到心力。中庸上說到細小精微處;只是教你獨處時、說話時、行動時要謹慎。不要看輕這幾句話,擴至最大處,像武王、周公、一個伐紂定亂,一個制禮作樂,就是通達孝道,實踐了文王、武王的遺志,規劃天下政事,小處正是大處的試驗。必須要謹慎言行,從小處做起,方纔能擴充到如此的大境界。(指武王、周公的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要進到大境界,必須不能忘了要隨時隨地深究事物精微奧妙的道理,要不忘去深究事物義理的要訣,一定在於立志能有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循序漸進,探求精微。而探求精微的根本,那又在於堅守莊敬同時保持志向。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以窮之,則自天地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至論天下之理,則奧妙精微,各明仗歸,亙古亙今,不移之理,唯古之聖賢仙佛,為能盡之,其所行所言,無一不可為天下後世法,順之者,為君子而吉,背之者,為小人而凶,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蓋莫不具於經訓史冊之中。欲窮宇宙間之理,而不即是而求之,則正面牆而立爾,此窮理之所必在乎!

談到天下的事物,無不有個義理可以探究的。從天地的廣大,以至於萬物的精微,沒有不知道它的「所以然」(怎麼會如此?)和它的所當然(應該怎麼樣?)。至於論到天下的至理,那就太奧妙精細了,但是都能瞭解它的來龍去脈,從古到今,不可移易的真理,只有古代的聖賢仙佛,能夠完全了解,因此聖賢仙佛所說所做的,沒有一樣不可做天下後世人的規範-能順從的人,就是君子就能吉昌,違背的人,就是小人,就遭凶戾。這種極為明顯的軌跡,無不一一載在經籍聖訓歷史典冊之中,要窮宇宙間的真理探求,若不從此處(指上述原理)去探求,那就好像朝著牆壁痴痴的站著,什麼也不學不做,是什麼也得不到的。這是窮究義理所必經的方法與途徑啊!

欲窮此理,必先立志,如志不立,怠忽間斷,又不免乎貪多而務廣,復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緒忽忽,常若有所奔趨迫逐,而無從容涵詠之樂,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厭哉?誠能鑒此而反之,則必潛於一,久而不移,自然漸漬浹洽,心與理會,而善為勸者,深惡之以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為立志之法也。

要探究這個義理,必須先立定志向,如果志向不能確立,住往懈怠疏忽,或是時斷時續:有時又不免於貪多,要求多方面發展;有時又整天過分勤勞,無法休息,使意志情緒如波濤起伏,好像被迫在追求什麼而常常奔走不停,因此無法從從容容的深入其間,得到優游自得的樂趣,這樣又怎能深具自信心,有所自得,歷久不厭倦呢?真正能看到這一層面,而反其道而行之,那麼一定可以對自己的信心,潛心專一,長久堅守不移;這樣,自然慢慢的會深入融洽、周全適當,本心與義理貫通,對於以上值得警惕的事深惡痛絕,急切的戒避了。這就是循序前進達到精一,如何立定志向的方法啊!:
若夫精之本,則在於心,而心之為物,至虛至靈,神妙不測,一不自覺,而馳騖飛場,以徇物欲於軀殼之外,雖其俯仰顧盼之間,蓋已不覺其身之所在,而況能反覆聖言,參考事物,以求義理至當之歸乎!誠能嚴恭明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立志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應事接物,將無所處而不當矣,此居敬持恭所以為堅心立志之本也。

再說精一的根本,就在於心。而心的實質,極虛玄極靈敏,神秘奧妙不可測度;偶然不能自覺自持,就會心有旁騖,奔馳飛揚般放失於軀體之外,為物質欲望而徇私偏執,一舉一動間,已不知不覺的喪失了自我,更談不上能一再考慮聖人的金言,參考事物的實情,來求取義理的恰當了。如果能夠把嚴謹、恭敬、明白、畏懼,常常放在心中,使自己整天莊敬嚴肅,不受物質欲望侵入擾亂,這樣來立定志向觀察事理,必定不論到那裡都能通達,這樣的來應付事情處理人際關係,不論到什麼地方做什麼事,必定沒有不恰當(得當)的,這就是心存莊敬保持恭順,所以能堅定心意立定志向的根本原因。

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盡性六者,便是以立志為首,涵養、省察、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盡性更次之。既立志,不涵養,則無主宰。既涵養,又須致知。既致知,又須力行。既力行,,又頊省察。工既省察,又更頊力行。既力行,才能盡性。力行、涵養、省察、盡性,須一時並了,非謂今日涵養,明日效知,後日力行省察也。諸當皆又以立志持敬為本,敬只是提起此心,藩籬此性,莫教放散,則心便自明,就此便窮理格物盡性,見得當,即如此便是,不當,如此便不是;既是了,便力行盡性而去。更須知,敬即涵養,並非涵養之外而又有所謂敬矣。程子曰:孝當其所孝,弟當其所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後之學者,為氣所勝;習所奪,只可責志。博弈小數,不專心效志,猶不可得,況學道而悠忽,安可得也!孔子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又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聖人有甚事,何來迫切如此心意耶?

立志(立定志向)、涵養(修養心性)、省察(反省審察)、致知(推廣知識)、力行(努力實踐)、盡性(充分發揮天賦本能),以上六項修養功夫,如以輕重緩急排列順序來說,立志為首要,涵養、省察、致知第二,力行又在後,盡性在最後。已經立志了,如不涵養,那麼心中沒有主宰。已加涵養,又要致知;已經致知,又要力行;已經力行,又要省察;已經省察,更要力行;力行了才能盡性。力行、涵養、省察、盡性,必須同時做到,不是說今天做涵養功夫,明天再著手致知,到了後天再來力行、省察呀!這許多功夫中,又都以立志與持敬為根本。所謂持敬,只是提起這個心,約束這個性,不要教它放走散失,如此心便自然清明,就這樣便窮理、格物、盡性。看來很妥當,這樣便是對的;不妥當,這樣便是不對。既然對了,便要進一步做到力行、盡性。更要明白,敬就是涵養,並不是在涵養之外,又另有所謂敬呀!宋儒程頤曾說:孝順要恰當的合於孝道,友愛要恰當的合於弟(悌)道,能由此推廣,這樣也就是聖人了。後世學者,為氣質征服,習染改變,所以只可要求他在立志上用功。下碁只是不足道的小技,如不能專心致志,尚且學不好,何況在學道時仍輕忽馬虎,怎麼可以學成呢?孔子曾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的來想,這樣得不到好處,不如好好去學習罷!又說… 若在早上領悟了大道,到晚上為道而身殉,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不知孔聖有什麼事,為什麼有如此迫切的心情呢?

大凡有志於學者,不論氣之長短,只看志之如何,匹夫不可奪其志也,惟患學者不能堅勇。如是為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根本,然後培養,始能成合抱木也。

大凡有志向學的人,不論他氣勢的長短,只看他志向是如何,儘管是個沒有地位、沒有學問的粗人,也沒有人能奪去他的志向。值得擔心的是向學的人不能堅強勇敢。由此可見要做人必須先立志,志向既立就有了根本,像樹木一樣,必須先有根苗,然後再加培養,方才能慢慢茁長,成為兩個人合抱起來一般粗的大樹。

所謂要立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之道,例如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才是無立基處。而今人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羿,直須反復思量涵養省察之力,而期於有得,所謂發憤,正謂此也。若悠悠泛泛,不從發端處下手,恐所謂莊正持養必有事焉者,亦若存若亡,徒勞把捉,而無精明的確、親切至善之效也。望今之為人者,須知求復其初,若要全天之所以我者始,更須以聖賢仙佛為標準,直作到聖賢仙佛地位,方是全得本來之物而不失,如此則立志之功夫,自然男猛,自然接績。若無求復其初之志,必無為聖賢仙佛之心,只見因循荒廢。余今問世間學道者與為人者,其功夫何而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其志。既知這個道理,辨得堅因,暴馮向前,何患不進,只患志立志不堅,只聽人言語,看人文字,終是無得於已也。

所說要立志,並不是要把意氣去壓倒(嚇唬)別人,只是直截了當要學堯舜。孟子講性善,每次必提起堯舜之道。正如讀書很難記牢,但反復熟讀就可記牢;義理不能精通,仔細思考就可精通。只有志向不立,方才是沒有奠基處(也就是失去立足點)。如今人人貪圖利益名位,而不講求道義,要作有地位的人,而不願做好人,都是志向不立的弊病;必須反覆思量涵養省察的力量,期望能有所得,一般所說的發憤圖強,正是指的此種情景。如果搖擺不停,淺薄無知,不從開頭地方下手,恐怕所謂莊敬中正修持保養,就像孟子所說「必有事焉者」(一定有些事應當做的― 但要勿忘(有苗不耘― 荒廢了)。勿助(偃苗助長,枯死了)。假如好像存在好像沒有,捉住把握徒勞無功,而是沒有精弭正確、親切至善的功效。希望現世的每個要做人的,要知道追求恢復他最初的赤子之心,追求完整的天賦給我的本性,方才有得;如要保全天賦給我的本性,更要把聖賢仙佛作為學習榜樣,不斷努力,一直做到聖賢仙佛的地位,方才是完全得到本來面目而不致失落,這樣立志的功夫,就自然勇猛精進,自然繼續不斷。如果沒有要求回復其本初的志向,一定沒有做聖賢仙佛的向心,那就只見拖延不振作,貽誤拋棄了精進功夫。我現在要問問社會上一般學道與做人的人,他們所做的功夫究竟以什麼開頭,他們的回答,也不過像前面所說的。專注於每個人必須自立志向。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經過慎思明辨得清楚堅實了,果能像暴虎(空手搏虎)馮河(徒足涉河)般勇猛向前,有何憂慮不能精進?只怕所立志向並不堅定,只聽別人所講的話兒,只看別人所作的文章,最後對自己是得不到什麼的。

 

譯者附識

 明心哲學精華一書,為師尊太夫人劉清靜居士得道證位清淨地菩薩的偉著。是綜合聖佛的意義,分為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性命、論道七篇,以為世人修身立命、明心見性之南針。

 全文是簡明的文言文,因中間談到大學、中庸、易經、老子及儒、釋、道三教精義甚多,恐讀者一時難以深切瞭解全書義蘊,適逢師尊九秩晉一雙慶華誕,弟子受命把全書譯為白話,歷時逾半月完成。

 明心哲學精華,全書教人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並進而研討性命、天道。與天帝教「先盡人道,再修天道」的旨趣,完全符合。有益世道人心,允宜廣為流傳。如能文言白話,對照刊出,一定有助推廣。又唯恐逐譯時謬誤難免,如一字失真,一語欠妥,定將誤人誤世,豈非一大罪過。幾經考慮,決定先在天帝教教訊發表。凡我同奮,發現譯文有錯誤失當地方,務請提出,逕寄教訊雜誌譯者,除將覆函致謝外,定將審慎研究,作校正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