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教教訊第34期》【教訊第34期】
真誠自省與犧牲奉獻 必能得到真正的平安
參加「師資暨高級教職幹訓班」受訓感言
王光份
親情的考驗極大,但是,我卻來了。憑著一股衝勁、一份執著及堅持,懷著惶恐期待的心情拜謁師尊。不等開口,他老人家便道:「既來之,則安之。放心在此吧!」
由於得來不易的機緣,故特別珍惜受訓期間的每一分每一秒,如果這五十五天毫無進展,豈非枉費此生此世,就太對不起師尊他老人家慈悲成全之恩,將來如何做帝教先鋒?又如何報答諸位先天大老前輩教導訓誨之恩呢?
茲將受訓之感傷,簡述一、二如后:
一、反省懺悔:向自己奮鬥,著重心性鍛煉,變化氣質。
人人都厭棄「髒」,必去之而後快。困此一旦看到桌子上、或鏡子上有污垢,便會拿抹布擦拭它,因為是人都喜歡清潔。可是我們心裏面的這面「心鏡」,一旦染上了污垢,卻很少人去注意它,更遑論去擦拭了,以致這面心鏡,巳經沾上層層的污垢,這種污垢,雖然肉眼不能發現,可是畢竟是存在的,而更勝於有形,祗是我們不曉得去拂拭它而已,那麼如何去拂拭它呢?就是要「反省懺悔、祈禱親和、誦誥靜坐」。這都是拂拭心靈的妙法,使「心鏡」明淨,使心地清涼,永遠的保持一份寧靜安祥。為什麼早晚反省懺悔決不可免呢?就像把一塊污鏡擦乾淨了,是不是永遠不會髒?一塊鐵生銹了,把它擦淨了,是不是永遠不會再生銹呢?當然不是,因為,人間塵埃不斷,鐵銹永遠一再出現。
如同聖訓教誨「如果能改造本身的靈性,明白人生的奮鬥方向,參予祈禱與反省懺悔的行列,自自然然其心中的結,就會逐漸解開」。
能常常「自問」的人,就能問到「 上帝」。就個人經驗感受,真心坦誠的反省懺悔,將使你的心胸開廣、舒暢,心無一物,無所執著,才可以包容得下一切委曲,吞得下一切怨尤之氣。古德有一副對聯說:「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這是彌勒佛的修行心法,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二、誦誥靜坐:兩者息息相關,身心得以取得均衡發展。
虔誦「兩誥」,以「皇誥」無邊唸力來化解你心中的結。心神不寧,心無法放下,若有所失,勉強而坐,如何消除這層障礙?多利用時間─誦誥。若勉強而坐:心悸、易上火,會影響身體的健康。我們每天誦誥靜坐的功用,乃排除體內陰濁之氣─陰電子,吸收陽質射線,增加金光─陽電子,使本身性靈和子清輕而活潑。
誦誥者以一己之微薄力量,哀求 上帝及應元諸高靈化延末劫,救天下蒼生,是真心犧牲奉獻。這是心性裏「養氣」的功夫,心寬則氣充於四肢百骸,心隘則氣塞不通,故不要害怕對別人(天下蒼生)的布施太多,不要認為「誦誥」「治病」會散氣、耗氣,天底間的「正氣」是用不完、用不盡,就怕你不肯布施付出,你付出一分,天助你十分,怕的同奮,其心中充滿了膽怯、天地間的正氣還能容得下嗎?
靜坐者把體內的陰氣、濁氣全部提煉出去,將血肉之軀化為真陽真陰。道在人身,一切靠自己奮鬥,自己發動多少,無形中可接受多少,兩者呈對比,肯在坐功上打基礎,無形中自會加靈,啟發靈感,使其平常不會講的話,都會講,達天人合一境界,使之福至心靈。道曰:「二六時中,不離那個。」此偈之意,乃是要我們「靜心」。修道之人,若是心能清靜,靜而又靜,達到至靜,此至靜之境,就是「本來面目」。時時守靜,心性自然平和,百病自然不侵,外魔自然不擾,本性自然常明。為何不能清靜?此與自己因果業障有關,宜加強「反省懺悔」及「誦誥」兩門功課。
師尊讓軍職李光龍同奮將我由綠島渡回,如果說這裏是「人間天堂」,那麼綠島就如「無間地獄」,心性的悲歡苦痛有天淵之別,故在此我很滿足、很快樂,我的心情是感激的、感恩的、平穩的。
受訓期間,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心性的磨鍊……回憶起當初與現在情景,真不敢想像,不可為人道也。每天以戰戰競競反省懺悔、檢討過去及現在傲氣否?自負否?謙虛否?一思一念皆不敢怠慢,深怕做錯事情,每天不間斷考驗、無形考核,針對個人習性磨鍊心性,產生心魔,不時磨鍊,所謂道不考、不成真;道場無魔,不成道。
在此特別感謝─
無生聖母的關懷重視
上帝的慈悲關切
先天一炁諸大老前輩苦心教導,調體調靈,愛護備至,照顧無微,栽培訓誨之大恩澤。光份,銘感五內,自當戮力以己「份」微薄之力,感恩的心情,報答天下蒼生,報答 師尊他老人家大慈大悲成全栽培恩典於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