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年七月份收支暨奉獻明細表

==================================================

七月份收支暨奉獻明細表 

各項收入 金額 天門堂各項收入  金額 安悅奉獻 金額 安悅奉獻 金額 天門堂安悅 金額 物品奉獻 金額
安悅奉獻 93000 安悅奉獻 20350 乾奮    1000 大向 1000 大同 1000 緒凝 月訊
皈宗奉獻 500 靜坐奉獻 1000 王浚懿 500 光攝 500 緒棣 1000 書刊助印 金額
書刊奉獻 8100 書刊奉獻 4500 緒潛 1000 靜是 500 敏剛                  1000 楊秉逸 500
專案奉獻 42000 其他奉獻   靜蕙 1000 敏嗣 500 光萊 1000 楊知揚 500
其他奉獻 3200 專案奉獻-興建款 500 乾承 500 徐玉玟 500 敏熱 1000 楊耀菖 500
    緒訓 500 謝允心 500 大迴 500 郭家呈 300
    皈宗奉獻   蔡新興 1000 謝林秀梅 500 凝無 500 謝承哲 100
        香順 2000 敏首 700 乾為 500 蔡永宸 100
各項支出 金額 天門堂各項支出 金額 靜中 1500 江太初 300 凝保 500 侯胤德 100
緒夥 1500 正勝 1000 緒嫉 1000 侯大碩   100
光殿費用 3000 內部往來支出 3375 奮孚 1000 鏡幾 1000 素充 1000 侯冠煜 100
親和費用 700     大彥 1000 光趾 1000 周耿逸 1000 吳強生    250
薪資津用 24505     素涵 500 敏昊 1000 正強 500 吳健生 250
文具影印 100     華運 500 林國泉 500 光礦 1000 吳東霖 150
郵電費 2995     緒停 500 緒在 500 嗣霞 500 吳政霖 150
修繕費 2400     靜間 500 雪自 4000 凝彩 500 吳秉修 200
水電費 907     維典 500     凝純 300 魏敏紘 200
伙食費 1266     賢養 500     化捨 500 魏緒敬 100
燃料費 8638     奮仁 1000     雪得 500 江太初 300
什支 1664      郭旻翰 300     靜間 500 林承寬 200
什項購置 2900 天門專案奉獻 金額 郭文德 300     緒停 500 黃鏡昌 500
內部往來支出 92027 緒污 1000 郭俶伶 300     蔡一可 250 單武林 1000
    緒訓 500 郭文煌 300     鏡台 500 單萱 500
    鏡虛 500 光顛 500     光繪 500 單婕 500
天極行宮 金額     敏瑛 500     緒息 500 高秀芬 1000
        謝瓊誼 500     敏瓏 500 張佑祥 200
        謝勝斌 500     陳炯弘 500 劉惠民 100
        光萊 5000     凝依 200 許岳棠 100
        敏熱 5000     靜產 500 許司奇 100
鐳力阿專款 金額     雪朗 1000     陳鍾錦玉 600    
鏡慷 1000     正性 1000     天門書刊助印 金額    
緒敬 10000     鏡一 1000     黃筑翎 500    
敏臣 10000     緒統 1000     黃丞邦 500    
        鏡白 1000 秋季法會 金額 黃智堅 200    
        光昊 1000 雪朗 1000 周由之 200    
        鏡璧 500     郭翰綸 250    
        單武林 2000 皈宗  金額  郭駿諺 250    
        凝尚 2000 蔡雨佑 500 林百川 200    
        鏡昌 500     林光繪 500    
        光逸 500 購置教車 金額 陳炯弘 500 專案奉獻 金額
        靜享 500 朱典儀 5000 陳祈昇 500 靜虛 500
        素禱 500 鏡璧 2000 陳香芙 500    
        蔡貽鈞 500 光層 5000 無名氏 400    
        賢五 500 敏臣 5000 其他奉獻 金額 天門靜坐費 金額
        維略 500 劉鶯嬌 2000 無名氏 3100 凝依 1000
        宋瑞泰 30000            
        光逍 500            
        鄭臺溫 2000            
        靜接 500            
        光層 500         天門皈宗 金額
        敏臣 500            
        靜賢 500            
        王繼賢 500            
        光存 300            
        吳純美 300            

9909月訊

 

財團法人天帝教台南市初院院訊  天門堂堂訊九十九年九月
台南市初院院址:701 台南市崇學路46號電話:   (06)2693600   (06)2693600 .   (06)2904903   (06)2904903傳真:   (06)3357737   (06)3357737天門堂堂址:709-53 台南市安南區安吉路
一段290巷38弄7號電話:   (06)2474243   (06)2474243傳真:   (06)2473437   (06)2473437天帝教台南市初院網站:https://tainan.tienti.org/

 

聖訓 (99)帝極(參)天字第二二三號傳示日期:庚寅年六月十九日巳時極初大帝:  光照首席關心世局演變,關切時代使命之進展,本席甚表欣慰,今日對時代使命迴向文修正之意見,本席回覆如后:  一、己丑年巡天節 上帝聖示「行清平未結案總清」,乃是教主 上帝至仁慈至德,不忍生靈塗炭,悲慘應劫,而召示應元司職神媒全面運化,以期將行清平未結案部份,予以了結總清。  二、惟「劫由人造,劫由人化」乃宇宙不變之天律,行清平總清,仍視人間救劫正氣之聚散,以及人心善惡之轉化,而居極大關鍵。同奮若能明白行清平總清方案中己身之責任,積極奮鬥,解民之倒懸,方可圓成。  三、邇來雖有美俄簽署核武裁軍條約,以及無核武之倡議,出現難得一見之和平曙光,但核武並未完全銷毀,數個爭議性的區域國家仍掌握核武,仍是人間一大隱憂。

  四、由全球金融風暴危機的教訓中,人間可洞悉未來經濟利益衝突,勢必成為國際戰爭引爆點,而資源之搶奪,尤其是水資源、能源、石油、天然氣、貴金屬…,更是未來戰爭甚至核子戰爭的行劫因由。

  五、第一時代使命化延核戰毀滅劫,即是希望核戰能一年一年拖延下去,倘若不免發生,亦期望由全面、大型核戰化為區域、小型核戰,甚至化為傳統戰爭,減少生命生靈的傷亡。

 (99)帝極(參)天字第二二四號

傳示日期:庚寅年六月二十日巳時

太虛子:

  本月重大天災有中國大陸南方五省的暴雨洪災,逾億人口受災,經濟損失高達一千三百億人民幣,同時北半球遭逢百年一遇的高溫酷暑,南半球的南美洲五國卻因酷寒侵襲,死亡人數超過二百人。

  天帝教同奮除了持續誦誥救劫之外,亦應思考從根本改變人類生活型態,結合其他宗教徒的力量,推廣「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樸實生活,響應節能減碳風潮,否則人類以消費為宗之習氣一日不改,地球暖化效應無以延緩,劫數不可樂觀!

 

七月份皇誥數統計

  台南市初院 天門堂
皇誥數 951770聲 153830聲
寶誥數 203本 51本
總計 1154770聲 186830聲

誦唸皇誥數

台南市初院誦誥時間 :{加強誦誥至9/7日止} 光殿       早課   6:00          50聲 午課  11:00          50聲晚課   7:00          100聲晚課   8:00          100聲  每週四下午2 :30 集體恭誦寶誥 天門堂誦誥時間:  光殿      早課   6:00          100聲

            午課  11:00          100聲

            晚課   7 :00          100聲

            晚課   8 :00          100聲

總數前三名之同奮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台南市初院  奮仁 敏臣 緒罡
天門堂 正強 雪姑 敏享
活動預告:一、9月9日晚上8:00天門堂堂務會議。二、9月10日晚上8:00 院務會議。三、9月11、12日全教宏教會議四、「天帝教庚寅年中元龍華秋祭法會」訂於99年9月4日(農    曆7月26 日)在天極行宮舉行,自上午九時啟建,至下午    八時三十分圓滿。五、9月24日晚8:00閉關同奮心得分享。9月26日奮鬥日上

午10:00—下午4:30。

六、99年9月19日(日)下午14:30~16:30邀請劉見成博士至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新時代文化藝術養生」系列講座。

七、9月25、26日{星期六}坤院聯席委員會

 

教職人員輪值時間表

日期 台南市初院 天門堂
9:00-15:00 15:00-21:00 10:00-13:30 19:00-20:30
9/5 敏首 緒瑤 光繪
9/12 敏穗 敏綿 靜產
9/19 緒歲 鏡陀 正強
9/26 靜駐 鏡白 緒息

 

教務中心:一、9月19日(日)下午2:30-4:30邀請 劉見成博士文化中心講座.炁功服務。講題:道教的生命終極關懷-長春真人丘處機的修道人生。二、9月24日(五)20: 00親和集會(由傳道傳教閉關同奮天心得分享)三、9月26日(日) 奮鬥日上午10:00餐廳學習11:00上光殿午課會禱12:00會餐13:30心靈影片欣賞請同奮踴躍參加。道務中心:一、「天帝教庚寅年中元龍華秋祭法會」訂於99年9月4日(農曆7月26 日)在天極行宮舉行,自    上午九時啟建,至下午八時三十分圓滿。

二、宣導每天清光殿的好處並安排清掃光殿的訓練、以培訓後進同奮。

炁功中心: 

一、9月19日(日)下午14:30~16:30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天人炁功服務。

管理中心:

一、                新教車0926—D7已交車、目前暫借緒眾都教長家停放、舊教車在8月7日由緒握副掌教開                     回掌院辦理移交。

二、                教院的廣告設計、上次院務會議有題議討論 但、事後又有更好的購思、是否從心設計討論。

坤院週三晚上7:30兒童讀經{9月份暫停}。

二、9月25、26日{星期六}坤院聯席委員會

天門堂:

、9月2日晚間7:30昊天心法上課。

二、9月9日星期四晚上8:00堂務會議

三、台南市果菜市場天人炁功服務,因場地單位有意見,得另覓地點施行,9月份暫停。

四、9月22日{中秋節}中午超薦  

晚課暫停。 

 

國曆日期 農曆日期 星期 活    動    事    項 八點主儀 八點
司儀
1 7/23 20:00會禱會坐 19:30兒童讀經{暫停}          {加強誦誥}                                                                                             參教長靜駐 素涵
2 24 19:30靜心靜坐班、天人炁功服務 晚7:30 天門堂昊天心法上課19:30天門堂靜心靜坐班                   {加強誦誥}                      參教司緒凝 鏡幾
3 25                                                                     {加強誦誥}                                                                                         教務執事靜端 靜恰
4 26 天極行宮秋季法會      下午3:00 {讀書會暫停} {加強誦誥}                                                                                                        參教司緒統 緒污
5 27  20:00北斗徵祥真經                         {加強誦誥}                                                                        贊教長敏射 鏡璧
6 28                                             {加強誦誥}                          贊教長光憑 靜真
7 29  19:30靜心靜坐班、天人炁功服務              {加強誦誥}19:30天門堂靜心靜坐班                                                                                                         督教司光周 鏡陀
8 8/1 20:00會禱會坐 19:30兒童讀經{暫停}        月行超薦法會                                                                   督教長緒眾 大向
9 2 19:30靜心靜坐班、天人炁功服19:30天門堂靜心靜坐班                月行超薦法會                       管理執事光誘 鏡史
10 3 20:00院務會議   20:00北斗徵祥真經     月行超薦法會                           
11 4 20:00 國樂團團練   天人炁功服務   下午3:00讀書會                                                                                      道務執事緒污 凝尚
12 5                                            教財執事光憑 月見
13 6                                                                                                                炁功執事緒運 靜真
14 7 19:30靜心靜坐班、天人炁功服務 19:30天門堂靜心靜坐班               坤院執行長敏熱 鏡陀
15 8 19:30兒童讀經{暫停} 20:00會禱會坐                                                             參教長靜駐 緒罡
16 9 19:30靜心靜坐班、天人炁功服務             19:30天門堂靜心靜坐班                                  參教司緒凝 緒皦
17 10 晚7:30昊天心法上課                                                   教務執事靜端 鏡幾
18 11 20:00 國樂團團練 下午3:00 讀書會           參教司緒統 緒污
19 12  下午2:30-4:30劉見成博士文化中心講座.炁功服務                                                                                                      贊教司緒潛 素涵
20 13   炁功副執事緒岸 靜真
21 14 19:30靜心靜坐班、天人炁功服務19:30天門堂靜心靜坐班                                                                                           督教司光周 鏡陀
22 15 19:30兒童讀經{暫停}  20:00會禱會坐       月行超薦法會                                      內護院光萊 大向
23 16 19:30靜心靜坐班  20:00北斗徵祥真經19:30天門堂靜心靜坐班                   月行超薦法會                                     管理執事光誘 鏡史
24 17 親和集會閉關同奮心得分享                 月行超薦法會           
25 18 19:30國樂團團練 下午3:00讀書會  道務執事緒污 凝尚
26 19 奮鬥日                                          坤院執行長敏熱 月見
27 20           炁功執事緒運 靜真
28 21 19:30靜心靜坐班、天人炁功服19:30天門堂靜心靜坐班  教財執事光憑 正性
29 22 19:30兒童讀經  20:00會禱會坐  督教長緒眾 素涵
30 23 19:30靜心靜坐班、天人炁功服19:30天門堂靜心靜坐班  管理執事光誘 緒皦
           

 

 

 

 

 

 

 

 

 

 

 

 

 

 

 

 

 

 

 

 

 

 

 

 

 

 

 

 

 

 

 

 

 

 

 

 

明心哲學精華 省察篇 清淨地菩薩著 高永祖試譯

中華民國八十年八月廿五日 教訊第九十一期第三十四版

明心哲學精華一書,為師尊太夫人劉清靜居士得道證位清淨地菩薩的偉著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省察篇 高永祖(緒業)

涵養功夫,貴於靜,然靜中私意橫生,此世間學人之通患。故於涵養之中,應戒謹恐懼,言莫見乎隱,行莫顯乎微,故君子以下,卻是教人謹獨,察其私意起處防之,然戒懼不睹亦不聞,是起頭處,至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又用兢兢?曰:不可如此說,戒謹恐懼,是普遍說,此道理乃偏塞,都是無時而不戒謹恐懼;到得隱微之間 ,人所易忽,又更用謹。這意卻是喚起這戒懼,則無這起頭處,只是普遍都用。

上篇談到做涵養功夫?最重要的是「靜」,但在況靜中往往意外的產生了私心,這是社會上一般學者的通病。因此在涵養的時侯,應該存有警戒謹慎害怕畏懼的心,大概就言論說沒有比晦隱的最易發現;就行為說,沒有比細微處最為顯著,因此對君子以下的人,總是教人謹慎在獨處的時侯(譯者按謹獨即慎獨?朱熹解釋,獨,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的地方),觀察他私心產生的地方來防止它。然而警戒畏懼他所看不到、聽不到的,只是一個開頭罷了,等到晦隱的也發現,微小的也顯著了時,又何又再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呢?我的回答是,不可以這樣說,警戒謹慎害怕畏懼的心?是普遍對一般人說的,這個道理是到處充滿的,都是無時無地不要謹慎警戒害怕畏懼的。真正到了隱晦微小的地方,往往是常人最容易疏忽的,就更加要用心謹慎了。這個意思是喚起你的警戒恐懼之心,那就再也沒有所謂的開頭地方,只是隨時隨地普遍都要用的(功夫)。

或問曰涵養功夫,實貫初衷,而未發之前,只須涵養,纔發處,便須用省察功夫,至於涵養愈熟,則省察愈精矣。曰:此數句是未發已發,只是一件功夫,無時不涵養,無時不省察耳。謂如水是長長地流,到極高處,又略起伏,恐懼戒謹是長長地作,到謹獨,又是起提一振。又如騎馬,自家常常提掇,及至遇險處,便稍加提控。天下只是善惡兩端,譬如陰陽在天地間,風和日暖,萬物發生,此是善的意思。及群陰用事,則萬物凋殘,惡之在人亦然。天地之理,固是遏抑陰氣,勿使常勝。學人之於善惡,亦要於兩夾界處攔截分曉,勿使纖惡間絕善端,動靜日用,時加體察,久之自然成熟。靜中私意,此當以敬為主,而深察私意之萌多為何事,就其重處,痛加懲窒,久之純熟,自當見效。謂省察於將發之際者,謂謹之於念慮之始萌也;謂省察於已發之後者,謂審之於言動已見之後也。念慮之萌,固不可以不謹;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與不存不忘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淪鈴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於惡,而不自知。近見如此,不知如何?曰:道理固如是,不待接物時,方流入於私欲,只未接物時,此心已自流了。須是未接物時,亦常惕乾于此心,教他分明,少間接物,便不至於流了。上蔡解為人謀而不忠,云為人謀而忠,非特臨事而謀,至於平居靜慮思所以處人者,一有不盡則非忠矣。此雖於省察說得太過,然應人接物卻如此,今人未到為人謀時方不忠,只平居靜應間思念時,便自懷一利便於己,將不好處推與人之心矣,須是如此處常常照管得分明方得,人貴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惡念去之。若義利,若善惡,若是非,母使混淆,不別於其心。譬處一家之事,取善舍惡;又如處一國之事,取得舍失;處天下之事,進賢退不肖,蓄疑而不決者,其終不成。
  又問,涵養功夫實際上是貫徹最初的念頭,然而在意念末發動以前,只須用涵養功夫,到了剛在發動處便要用反省審察功夫了。至於兩者間的關係,是涵養愈純熟?就省察愈精細。回答說:前述中庸那幾句話,是指未發動與已發動,只是一件功夫,每人無時無刻不在涵養,也無時無刻不在省察。正如水一般在長長不斷地流,但流到極高的地方,不免稍有波濤起伏,恐懼戒慎是要長長地做的功夫,到慎獨時,正就要突然提起精神振作一下。又像騎馬一般,自己常常提韁拾鞭習於駕馭,到了遇及危險的地方,就不免稍稍加以提防控制一下。天下只有善與惡兩個極端,以陰與陽在天地間作譬喻,風和日暖,陽氣洋溢,萬物發芽生長,這是善的意思;等到羣陰當令,寒風凜冽,萬物凋謝殘落,惡運降臨人身也是一樣的。天地間運行的道理,固然是儘量遏制抑止陰氣,使它不能常常佔上風。一般學者對於善惡兩念,也要在兩者交夾的界限所在,很清楚的把它攔下截住,不要使纖毫的惡念介入阻絕了善端(善的本念),對動靜的日常運用,要時時加以體念考察,長久以後就自然成熟了?在靜中如發現了私意,就當把敬肅作主宰,進一步深入查察,究竟為了什麼萌生私意,對最嚴重地方,痛加責罰阻塞,長久後就純熟了,自然當即可以見到效果。所以要說反省審察於將要發動之時,是指謹慎之於思念考慮閒始萌生說的;所以要說反省容察於已經發動之後,是指反省審察於言語行動已經發現之後說的。對思念考慮的萌生,固然不可以不謹慎;對言語行為的顯現,又豈可不加審察。所有人的心念,如不能存在就喪失了,決沒有既不存在又不喪失的時候。因此在呼吸一次的短時間內,如果不加提撕省察的力量,就淪沒走失了,連自己也不曾覺得。天下所有的事情,不是對的就是錯的,因而沒有既不對也不錯的事。因此儘管一樁十分微小的事,如不下精密省察的功夫,就沈陷於惡性之中?往往自己也不知道。我的淺近見識是這樣,不知你以為怎樣?回答說:道理固然就是這樣,不等到與事物接觸時候,剛剛已流入了自私的慾望,只是在沒有接觸事物的時際,內心已自在流放了。必須要在尚未接觸事物的時侯,也常常能於此心乾乾惕惕(自強不息,小心謹慎),教他的心辨別清楚,等一會兒與事物接觸,就不至於流失了。

北宋理學家謝良佐(上蔡先生)的解釋「為人謀而不忠」,說替要盡心,不但事情來了要策劃事情要盡心,不但事情來了要策劃,甚至於平日靜思,也要想到怎樣與人相處,只要有一件事沒有盡心就不能算忠。這話雖然對於反省審察說得太過分些,然而待人接物本來原就應該這樣的。現在的人還未到替人策劃事情時已經不盡心了,就在平日靜心思慮的時侯,便自己抱了一種便利自己的心?把不好的地方?推給人家的心中了。每個人必須要常常把內心照管得清清楚楚方才是好。每個人貴於剖析判斷內心,使它能清清楚楚的辨別,善的理念要能明白懂得,惡的意念必
須全部丟除。像義與利,善與惡,是與非分辨清楚,不使混淆,在心中不可有另外的不同觀念。譬喻處理一家的事,探取善的,捨除惡的;又如處理一國的事,採取合適的,拾棄不得當的 ,處理天下的事,進用賢人貶退不肖分子。對於以上各點,如存有猶豫疑忌而不能斷然解決,最後一定不會成功。

敬義功夫,不可偏廢。彼專務義而不知主敬者,固有虛矯急迫之病,而所謂義者,或非其義;然專言主敬,而不知就日用間念慮起處,分別其合和義利之所在,而決取拾之機焉,則恐亦未免於昏憤雜擾,而所謂敬者,非其敬矣。所謂集義,正是要看得破物欲之私,卻來認得天理之正,事事物物,頭頭處處,無不如此體察,觸手便作兩片,則天理日見分明,可見物慾之誘,亦不待痛加遏絕,而自然破矣。所謂一念之善,天神地衹,祥風和氣,皆在於此;一念之惡,則妖星厲鬼,凶荒邪瘥,皆在於此。是以君子慎其獨也。察其行也,理義之精微,心術之隱奧,所差甚微,而天理人欲之分,君子小人之判,自此而決,二不可不省察也 。耳自聞見,與心之所發,隨時顧慮,如有種焉,今日之所出者,即前日之所入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未·嘗少差,不可不慎也。

敬與義的工夫,必須並重不可偏廢,有人對外專力從事義行而對內不知主持敬肅,固然有不切實不堅強太忽忙太緊促的弊病,而且他所說的義,有時並非真的是義。但是專講主持敬肅,而不知道根據每天日常生活需要意念思慮發生的地方,去區分辨別其中那些是公與義,那些是私與利,然後決定採取或捨棄的時機,那恐怕也未免陷於愚味糊塗雜亂紛擾,而剛剛所說的敬,就並不是敬了。孟子所說的「集義」(集義?指積集義行,有兩方面的意義:1縱貫的說?集義是不間斷的,並非偶一為之;2內在的說,集義是表現內心本有之義,並非向外襲取而來),正是要看得破物質慾望的私心,反過來認得清天理的正當,每件事每個物,任何時間任何地方,無不這樣去體念省察,一碰到手來便可把公私義利分開作兩面?那麼天理就一天天見得清楚,可以見到的物質慾望的引誘力,也不必等待用力加以遏止阻絕,就可很自然的破除它了。一般說來,一動念之間向了善,那麼天神地祇?祥瑞之風,和順之氣,都到了這兒;一動念之間向了惡?那麼妖魔厲鬼,凶惡荒唐邪僻病態,也都到了這兒。所以做君子的,在他單獨自處時要特別饉慎呀!觀察他的行為,理義的精密微小,存心的隱藏奧秘,相差很小,但天理與人欲的區分,君子和小人的判別,就由此決定?不可以不好好反省觀察呀!耳朵-眼睛所聽到的見到的,與內心所發動的?隨時隨地務必顧及想到,正如有種子一般,今天所生長出來的,就是前天所播放種入的。易經上說:「凡是聲音相類的動物,自然會彼此鳴聲相應。氣機相類的生物,自然會彼此交感互相追求。」沒有一點差錯,不可以不謹慎呀!

全球知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宇宙乃根據物理定律自我形成,且是無中生有

繼發表宇宙不是上帝創造的論點後,全球知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10日接受電視訪問時,再提神學無用論,表示科學已可解釋宇宙的誕生等事物。

在10日播出的「賴利金現場」(Larry King Live)電視節目中,68歲的霍金說:「上帝可能存在,但科學已足夠解釋宇宙的形成,宇宙因此並不需要一個創世者。」

霍金如此說,主要是延續新書《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中陳述的論點。

這本由霍金和美國物理學家麥洛迪諾合著的新書9日出版,其主要觀點為,宇宙乃根據物理定律自我形成,且是無中生有。

霍金告訴賴利金,宇宙和人類的存在,是靠「自發性創造」,而「重力和量子理論即足以讓宇宙自發形成」。

被問及他對新書引發熱烈回響有何看法時,霍金說:「科學愈來愈足以解釋過去一向屬於宗教領域的問題。科學的說法已非常完整。神學是沒有必要的。」

霍金說,他的新書試著「對於宇宙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提供一個「全貌」。他認為,了解宇宙生成與人類定位是人類的根本渴望,且有助於正確與全盤消除人類的疑慮。

在書中,霍金同時提出「M理論」(M-theory),指出人類的宇宙並非唯一,並預測宇宙有許多個,且全都能從無到有。

這些宇宙的創造並不需要上帝的介入,就和人類宇宙的形成有它的物理定律一樣,這些宇宙定然也有它的物理定律。

不過,霍金並未於書中明確說明M代表何字,可以是master(大師),也可是miracle(奇蹟),或是mystery(謎)。

霍金患有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不但會體能逐漸衰退最後難以動彈,最可怕的是肺功能會逐漸變差導致死亡或仰賴呼吸器維生,病發後一般只有2到5年可活。

但霍金對賴利金說,他被診斷出罹患該病至今已45年,他覺得自己對抗病魔的表現相當不錯。

【2010/09/13 聯合報】@ http://udn.com/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涵養篇 高永祖(緒業)

中華民國八十年七月廿五日 教訊第九十期第四十七版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涵養篇 高永祖(緒業)

立道之基,貴於涵養,涵養之初動,始於正心,正心當以心為嚴師,凡所動作,則知所懼。如此鎮定,守得牢固,則自然心正矣。自古聖賢仙佛,皆以明心為本,培養至極,自然生敬,生敬則整齊嚴肅,心便如一,如一則天理明,自無是非,涵養至矣。聖佛在小學時之涵養已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作起,今人在小學時,無此功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只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於操持處用力,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

建立道心的基礎,貴在內心的修養,內心修養的最初動力(心意初動時)最重涵養,要從存心正當入手。存心正當應把心做為嚴格的導師,凡有所動作,必知戒慎恐懼,能這樣鎮定,守得牢,把得住,那很自然的存心就正當了。古往今來,聖賢仙佛,都以光明心地為根本,由此慢慢培養,到了極點,很自然的產生了恭敬的心理,起了恭敬心,必能行動整齊態度嚴肅,內心就始終如一,內心如一則天理暢明,自然不會招惹是非(舌之爭),涵養工夫就到家了。聖賢仙佛,他們在讀小學時涵養功夫已經有了成就,所以到了大學時講求的道理,只從格物(貫通一切事物〉做起。現在世人在小學時沒有做這套功夫,只見到大學以格物開始,便要從思想知識方面去探求,更不在操心守持方面去用力,即使窺視猜測得了十成,仍然不能腳踏實地,沒有可靠依據。

大底敬字,徹上徹下之意,格物效知而已,人之心性,敬則常存,不敬則不存,敬者德之聚也,敬則德聚,不敬則德散。或問曰,心在腔子裡,若慮事應物時,心當如何?曰:思慮應亦不可廢,但身在此,靜中常涵養,一動一靜,無時不養。或問,閑邪主一如何?曰:主一似持其志,閑邪似無暴其氣,閑邪只是邪氣不得入,主一則守之於內,內外相交養之道也。又問曰:學涵養者,於已發氣時用功,此卻不枉費心力?曰︰氣之涵養,要扼於未發之前則可,求中於未發之前則不可,固有平日涵養之功夫矣,不必須待已發然後用功也。但未發時,當以理義涵養,以嚴肅主宰,此即涵養理義,加以嚴肅之條件,而涵養功夫又至矣。我佛常曰:喚醒此心,欲照管他許多心,道理則在此。
大概談到「敬」字,從頭到底(徹頭徹尾)的意義,格物、致知(窮盡事物的道理,推極自我的知識)罷了。每個人的心性,對它誠敬就永遠存在,不加誠敬就不存在。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上記載,敬是德行的積聚。能誠敬德就積聚起來,不能誠敬德就散失了。有人會問,心在胸腔裡面,如果在考慮處事對人的時候,心又當怎樣?我的回答是,思想考慮當然不可廢棄,但我身體在這兒,沉靜時常常加以涵養,不論在動時或靜時,無時無刻不加修養。又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防範邪惡入侵專一守持怎樣?我的回答是:「主一」有點像孟子所說的「持其志」,(堅持他的思想意志);「閑邪」有點像孟子所說的「無暴其氣」(不要傷害動搖他的生命力量道德勇氣)(簡單說不要洩氣),閑邪只是防止邪惡不得進入內心,是消極的;主一則是內心堅守專一,專心一致,是內應外合的涵養方法。又有人問,學涵養的人,在氣已經發出時再用功夫,這不是白白浪費了心力嗎?我的答案是,對氣的涵養,要在它未發生前加以遏止是可以的(做得到的);要求它在未發生之前就中正和平是不可以的(做不到的)。不過,在平時如果已經有了涵養功夫,就不必要等待它發生後再去做遏止的功夫了。但是在未發生時,就應該以理義去涵養,嚴肅的主宰氣,這就是涵養理義,要加上嚴肅的條件,涵養功夫也就到家了。我佛常說,把這個心喚醒,還要照顧管理他很多的心,道理就在這裡。

再問曰:涵養於未發之初,令不善之端潛消,則易為力,若發後,則難制止。曰:聖之論,正要就發處制止。惟子思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孔聖教人,多從發處說,然未發時則當涵養,不發是處諸形外,所以敬之一字,不是萬慮休置之謂,只要隨事李一謹畏,不放逸耳。非專是閉目靜坐,耳無聞、目無見,不接事物然後為敬。整齊收斂,身心不敢放縱,便是敬。常謂敬字,恰與畏字相似。然學者苦敬而務持,只為將此敬字,別作一物,而又以一心守之,故有此病。若知敬止,是自心自省,當體便是,則無此病矣。大抵心體通有無動靜,故功夫亦通有與動靜,方無透漏。性動時,能項理,則無事時能靜,靜時能存,則動時得力。須是動時亦作功夫,靜時亦作工夫,兩莫相靠,使坊夫無間斷始得。

再進一步問說:「涵養在心念尚未發動之前去做,使惡念剛剛萌發之時暗中消除,是容易著力的;如果在萌發之後,就難遏止了。」回答說,聖人的觀念,正是要就剛剛發生時去制止它。所以子思在中庸上說,喜怒哀樂的許多情欲在尚未發動時稱之為「中」(適當的意思,大中至正,無過無不及)。孔聖教人,多從心念萌發之際來說的,不過在未發動時就要講求涵養功夫,不發動是在於形體之外,所以「敬」這個字,不是說把千思萬慮一概停頓擱下,只要隨時隨地能夠專心一致存有謹慎畏懼的心,不使它放散逃逸罷了。決不是專指閉目靜坐,耳中聽不到什麼,眼中看不見什麼,不與任何事物接觸這樣才算是敬,恰是外貌整齊,內心收斂,身體與心念不敢稍有放縱,這樣便是敬肅。通常所說的「敬」字,恰好與「畏」字相似(譯者按有戒警的意思)。但是一般學者以敬為苦而著力去保持它,只是把這個「敬」字,與心分開認做另一件事,而且又要把一個心去守著它,因此有了這樣的弊病。如果知道敬止(是說對於所止的至善境地,敬以守之。語見大學)是自己用心自己反省,本身就是,那就沒有這種弊病了。大概心的本體與有無動靜相通,因此功夫也與有無動靜相通,這樣就沒有走失泄漏。性在動時,能順應理念,那麼無事時能夠安靜,靜止時能夠存在,在行動時就得力。必須在行動時也做功夫,靜止時也做功夫,兩者互不依靠,使功夫沒有間斷方才可以。

中庸所謂專德性,致廣大,極高明,蓋此心本原廣大,但為物欲隔塞,故其廣大有虧。本自高明,但為物欽擊累,故鈴高明有蔽。若能常自省察警覺,則高明廣大者常自若,可見涵養之功夫盡精微矣。行時、坐時、應事接物時,每處鈴力行狀,收效則不難也。

中庸上所說的: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人的本心原來是很廣大的,但被物質慾望阻隔斷塞,因此它的廣大就虧欠不足了。本來是很高明的,但受物質欲望束縛牽累,因此高明就有掩蔽障礙了。如果能夠常常自己反省檢察提高警覺,那麼,本心自然常常保持高明廣大,可見涵養功夫是極精細的。走路時,坐下時,做事待人時,好像常常處身在全力行動一樣,收效就不難了。

武侯寧靜致遠之說,曰:靜便是養得根本深固,自可致遠。答張敬夫書曰︰來諭所謂學者先須察識端倪之發,然後可加存養之功,則某於此不能無疑也。蓋發處因當察識,但人自有未發時,此處須合涵養,豈可必待於發而後察,察而後存耶?且從初不曾涵養,便欲隨事察識,竊恐浩浩茫茫與下手處,而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將有不可勝者。所謂言靜則溺於虛無,此固所當深慮。若以天理觀之,則動之不能無靜,猶靜之不可無動也。靜之不能無養,猶動之不可無察也。但見得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敬義夾持,不容間斷之意。雖則此靜字,元非死物,至靜之中,蓋有動之端焉,固非遠事絕物,閉目兀坐,而偏靜之謂。但未接物時,便有敬以主乎其中,則事至物來,善端昭著,而所以察之者益精明。又所謂,若以靜為涵養之本,不若遂言以敬為本,此因然也。然敬字功夫,貫通動靜,而必以靜為本,故某向來有是語,今若易為敬,雖若完全,然卻不見施敬之功也。有先有後,則亦未得為適當也。要須知動以見靜之所存,靜以見動之所本,動靜相繼,體用不離,而後為無滲漏也。此數句,余覺卓然,意語俱到,希今之未識涵養義者,書之座右,出入觀省,方知涵養如斯之博也,深體涵養,方知如斯之厚也明也。

諸葛武侯(諸葛亮)曾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主張。可以這樣解釋:「靜」,便可以修養得使人根深本固,屹立不移,自然可以擔當任重道遠的職務。朱熹在回覆張敬夫(張拭,南軒先生)的信中說,來信談到學者必須先省察認識在頭緒剛發生時候,然後可以增加保存涵養的功夫,使我在這方面不能沒有疑問。因為發生的時際固然應當省察認識,但人們自然也有未曾發生的時候,這樣的場合就該涵養了,豈可必須等待發生以後再去省察,省察以後再來保存呢?而且最初從來沒有涵養過,便要隨時隨事省察認識,我想恐怕廣大渺茫得沒有著手地方,真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一定有難以勝任的。
  一般所說專講靜就會沉溺於虛幻空無之中,這個固然應該好好的考慮研究。但從天理來看,那應動了就不能沒有靜,正如靜了也不能沒有動。深一層說,對靜不能沒有涵養,正如對動不可以不加省察呀。只見到一動一靜,互相作它的根源,動靜在敬與義夾持的中間,不允許有間斷的意念產生。雖然此一靜字,原來並不是死的東西,在極靜的境地中,就有動的起端存在,本來不是遠離事情隔絕人物,閉著眼睛端端正正坐著,這樣偏頗執著的算得是靜。但是,在未與外物接觸的時候,心中便有了敬作主宰,那麼事情發生外物前來,善端就昭明顯著起來,這是加以省察後為什麼能更見精確明白的原因。又一般所說,如把靜作為涵養的根本,不如就說把敬作根本,本來就是這樣呀!然而對敬
字下功夫,雖要把動靜兩面加以貫通,但必須以靜為根本,因此本人向來常常有這樣的話(按指寧靜致遠)。現在如果易靜作敬,雖然好像完全些,不過反而見不到實施敬肅的功夫了。雖然說靜與動,有先後之分,也未見得就適當。主要是必須知道動時可以見到靜的存在,靜時可以見到動的本源,動與靜連貫不斷,本體與作用並不分離,以後就沒有走失泄漏的了。上面這幾句話,我覺得好極了,意義文字兩面都很周到,希望現在還不懂得涵養意義的人,把它寫下來,作為座右銘,出門進門就看看反省反省,方纔知道涵養功夫是如此的廣博,深深去體會,方纔知道涵養功夫是如此的深厚高明呀!

譯者按:本篇很多談到「敬」與「靜」,採朱子(朱熹)之說很多,宋元學案晦翁學案語要「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又朱子語類:「持敬以靜為主」,「持敬則此心虛靜」均是。

人生守則第十字『公』 將自私心換個公心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五月卅一日 教訊第四十二期第廿六版

『廿字』字義精解

人生守則第十個字︰『公』 將自私心換個公心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字的場合很多,這是由於公字的涵義十分的廣泛,但是如果用來說明道德的修持,處事的準則,一般均是拿它來顯彰一種無私的德行,所以「公」是與「私」相對稱的,舉凡是「公平」、「公正」、「公德」、「公開」,都是這一種意義。

天地無私並包容

自私是人性普遍的弱點,也是為禍的根源,小至個人感情理智的傷害,人與人間的糾紛,大至社會秩序的變亂,國家與國家的征戰,世界人類的毀減,無一不是因自私心理的作用,為了一己、一家、一國的利益,不惜用盡了各種手段去巧取豪奪;只知道有我(私)而不知有人(公),互相鬥爭侵略到最後同歸於盡才肯罷休,主要原因,就是脫離不了自私的作祟,喪失了公德心,也就是因為個人缺乏公德,才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而做出寡廉鮮恥的事,危害社會安定。

一個修道人沒有崇高的人格與公德心,那還談什麼修道,培功立德、造福人群呢?因此蕭師公在「廿字心花守則」中曾懇切的告誠我們必須「將自私心、換個公心」。所以我們要把握真理,自救救人;正本清源的方怯,只有加強奮鬥去除自私心理,惟有無私,才足以撥亂反正。師尊獻身興教,為國家為天下蒼生祈禱謀福,其一片丹心所秉持的胸懷就是大公無私,我們可從清虛集裡,師尊對「公」字的詠頌中體會:「天地無私並包容,不分畛域示大公,承天效法無他術,鑑淨衡平允執中。」其所謂「無私」,就是「公」德之義也!

以「公」德立身處世

其實一旦人人能夠無私,反足以成私,因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至為明顯。中國古代聖哲老子即說過︰『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地之大也,不外乎一個「公」字,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亦不外乎一個『公』字,所以能不能夠達成者,在於一念之間而已o

每個人若能以「公」德為心,以「同理心」行事,讓「公」德做為我們個人立身處世的要素,則人人必能抱定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決心,不計名與利;將個人的利害與國家之存亡結為一體。
  同奮們如能負起時代使命,每天切實倣四門功課日久成習,在日後也是一位大公無私,有公德心的人,相信在人道與天道上會有所成就。

一個人不能單獨在世上生存,在當前科學發達交通便利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群己關係十分緊密,個人與大眾社會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社會愈是進步,分工愈是細密,人與人相互依賴的關係也隨之增加,公德的修養也顯得更為重要。除了消極的不妨害公共的利益外,積極的便是要為公眾謀福利;隨時為社會大眾服務,培養一種「大家(公)的事就是自己(私)的事」的服務熱忱,發揮「公」德之精神。

去私慾方能存天理

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一個人生存在社會上,你的目的並不是在求個人的享受,而是要為人服務;並不是為求個人的私益的滿足,而是在謀大多數人利益與幸福的改善。這種積極服務的態度,就是以推己及人、大公無私的精神為基礎。
  是以,大公無私、自我犧牲之精神,乃人生最大的美德,也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身為一個修道者,應去私慾存天理以「公」德修身,將觀念落實於行為上,將「公」德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是足以利人利己,而達到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的終極境界o

「公」德須身體力行

要知道「大眾(社會)與我是一體」的共識,有良好的社會風氣,方有健全的個人和幸福可言。並且效法天地生萬物之大公無私之精神,為全體人類之和平謀福利,如此社會將因「公」德的發揮而成一股高尚風氣,你我所處的空間將呈現一片天清地寧的境界。所以說「公」德是維繫社會風氣,促使人類和諧進步的力量,我們坐豆能等閒視之而不身體力行呢?

宏揚帝教即為「公」

世界上凡是有正氣的宗教,都是拿愛心做為基本教義,因為宗教是救人的。救人的目的在於止亂,而亂的根源在於自私,所以要用愛心
來被除私慾,凡是能有愛心的人,
都是大公無私的人。地藏王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耶穌教主為了救人救世;甘願將自己的肉體釘在十字架上,讓祂不死的生命,永遠活在世人的心裡,古代大禹治水,連年在外奔走工作,三過家門而不人。地藏王、耶穌、大禹之精神都值得讓後人讚揚,原因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美德― ― 自我犧牲,大公無私o
 

我們天帝教的時代使命是為了化延、並化解世界核戰毀滅浩劫,及促進早日實現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奮鬥,其奮鬥目標在於以民族平等、宗教大同、世界大同為追求之鵲的,其要求教徒同奮就是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早晚祈禱誦誥,培養正氣,進而喚起世人從根自救。

實例一︰

祁黃羊舉方,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有個縣長的缺額,你看,到底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我想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十分驚奇地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為什麼你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裡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祁黃羊說:「祁午最能夠勝任的。」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閒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讚祁黃羊。
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祁黃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 大公無私』啦!」

實例二︰

子文重法紀,方正公平

楚令尹子文的族人有犯法的,法官下令逮捕他;後來聽說犯人是令尹的族人,法官就把他釋放了。子文知道後,把法官叫來,責備他說:「國家所以要設立法官,就是要處置觸犯王令和偵探違背國法的情事。一個正直的人在辦理法律案件有時很溫柔,但不會撓曲;有時很強硬,但不會武斷。現在你背棄法令而釋放犯法的人,就是執法不正直、居心不公平。難道是我平日有營謀私利的念頭嗎?為什麼法官遇到我就不依照法令辦案呢!我當令尹而領導士民,士民有時候還抱怨我不能使他們免於法律的制裁。如今我的族人犯了法,眾人皆知,要是法官為了討我歡心而釋放他,這樣就等於向國人宣布我向來辦事不公正。掌握一國的權柄,卻以私心著稱;與其活著而不合正道,我倒不如死掉算了。」
  隨後令尹子文派人把族人押到法官那裡,吩咐道:
「要是不依法施刑,我將以自殺來向國人謝罪。」
法官害怕了,終於把令尹的族人處死。
楚成王聽到這件事,連鞋子都沒穿,就趕緊跑到子文的家裡,向他慰問道:
「寡人年紀小不懂事,任用的法官不妥當,以致違逆了您的心意。」
於是楚王就貶退怯官而尊重子文,把內政也交給他掌管。
國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說:
「像令尹這樣的公正,我們還擔心什麼呢?」 於是楚國人作了一首歌,大家高高興興地唱著:「子文族人,犯罪不輕;法官饒他,子文不聽。顧念民情,方正公平。」

凝聚眾志齊奮鬥,無為自然習靜參

凝聚眾志齊奮鬥,無為自然習靜參;
乾運坤轉燮陰陽,為道以德法聖賢。

天帝教教訊 第316期 2010/七月號

我是台南市天門堂先修29期「正宗靜坐」班1階結業學員,後來成為先修30期「正宗靜坐」班中途插班,並順利結業的學員。

無形的應化,讓我有幸參與帝教30雙慶~復興30年和先修30期「正宗靜坐」的課程。

我前來上先修29期「正宗靜坐」班,是因太座~周凝無同奮個人體質問題;她一直想要找個可解決其困擾的宗教,改變身、心、靈。

當時,我不反對她有任何宗教信仰,只擔心她誤信人言,被騙財騙色。
而俗話說:「男人事業要好,最好不要吃牛肉」我寧可信其有,卻無法抵擋牛肉美食的誘惑。凝無同奮看我事業不順遂,就以信仰天帝教可以吃牛肉,連哄帶騙的在97年1月渡我皈師。

可是,凝無同奮没說入教後還要奮鬥才能造命,事業才會順遂。皈師後,我並没有認真地奮鬥,心想「她是不是走火入魔了?」。因為她勤跑教院誦誥,又報名參加先修29期「正宗靜坐」班,還要我共同報名(目的是要我開車載她到高雄市掌院一起上課)。

當時,我還没完全認同天帝教。我跟她商量說:「老婆,我對宗教實在没有慧根,可不可以早上『蹺課』回高雄的家,等吃午飯時再來?」(其一是高雄市掌院素食煮得很好吃;其二是躲過午課祈誦)。現在,這句話變成凝無同奮茶餘飯後,消遣我的玩笑話。

上完先修29期「正宗靜坐」班1階的課程,我對天帝教仍半信半疑。但我對天帝教優秀的講師群,十分佩服。

他(她)們在講台上面對數百位同奮,精闢講解 天帝真道的精神,淺顯易懂,讓人深刻了悟,實在不簡單。由於自己是補習班的老師,打從內心折服這些講師群。

為了完成先修29期「正宗靜坐」班的課程,我們夫妻也學資深同奮,上光殿向
上帝祈求~讓我們減少障礙,順利完成2階,並能結業。但事與願違,最後只有凝無同奮勉強完成(她在最後2週因病住院,後來去台東縣初院補授「天人炁功」和補修出勤時數,才拿到結業證書)。

由於這樣,我對 上帝又開始存疑抱怨我的祈求為何總是落空?或 上帝聽不見我的祈求……。心中暗忖,以後不會繼續上2階的課了!

事隔1年,適逢天門堂堂慶舉辦親和餐。活動結束後,自己竟心血來潮地跟凝無同奮說,「想要去上先修30期的『正宗靜坐』班」(上課不再分2個階段,而是恢復本師世尊時期的「百日築基」實務。)

經向極院請示,同意我可以中途插班。3天後,我開心地開車前往天極行宮,補上先修29期「正宗靜坐」班未完成的課程。

儘管隨後的課程有些小阻礙,但都能逐一排解。結業後,跟同奮親和時,他(她)們都恭喜我通過磨考,没有再中途退道。

接著,我在天門堂遇見侯光層開導師和高敏掘預命開導師(現為開導師)。他們分別說:「乾為,氣色不錯喔!」、「乾為,很久没看到你了,臉上的氣色跟以前差很多喔!整個人跟以前看到得不一樣。」

聽了2位的稱讚,心裏十分高興。但也好奇又懷疑「我的氣色真的不同嗎?他們是從哪個角度看我不一樣?」不過,今年除夕回家吃團圓飯,家母也說我的臉色變得比以前好看。

現在想想,也許是自己勤誦「皇誥」,心胸變得更開闊;也許是常打坐,氣質有了不同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展現在我言行舉止中的那股「自信」,讓週遭的人明顯地感受到我今非昔比。

我深深體會積極奮鬥,加上勤作「五門功課」,真的能「有形配合無形,無形應化有形」、真的能造命!

感謝天帝教精心規劃課程與啟發,讓我對 天帝真道更認同與投入,日後矢為三奮~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

註:本文標題,係作者本人協同其德配凝無同奮的道名,雙雙以對句所作而成。

法華上乘正宗靜坐班 乾先修十一坤先修四期 心得選粹

天帝教教訊第九十九期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廿五日

法華上乘正宗靜坐班 乾先修十一坤先修四期同奮心得報告選粹

對五門基本功課的反省 台灣省掌院 譚緒彌

時間過得很快,受訓廿週,今天是最後一週了,究竟學得如何,對五門基本功課的反省,檢討一下吧!

一、奉行教則:

1 每次在天極行宮及台中主院誦誥靜坐時,就以廿字真言、逐字反省,檢討改進。
  2 每天在家中靜坐時,也以此廿字真言,逐字反省,檢討改進。
  3 對每一字均作正面的反省檢討,發現自己的優點缺點,加以改進。
  4 優點是:對忠恕正義仁慈禮廉等字,都能作到,尤以節儉成性,而至變成小氣。
  5 缺點是:對博孝公忍等字,未能作到,尤以覺明二字,更是執迷不悟,愚昧無明。
二、誦誥祈禱:
  1 從靜坐班開始到今天,已誦唸十一.萬五千遍皇誥,預計一年十個月誦完四十萬遍。
  2 誦皇誥時,我常兩眼緊閉,一心不亂的誦唸,甚至在認真反省廿字真言時,而忘記了跪拜,未能和大家行動一致。(不知誦誥時可否反省懺悔)。
  3 除迴向「聖慈確保台灣復興基地」,我亦迴向「聖慈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不知是否可以?)

4 鑒於蘇聯的改變自由民主,是由於戈巴契夫及葉爾欽的領導,因此,我亦迴向「中國大陸的戈巴契夫何在」,「中國大陸的葉爾欽何在」。(不知是否可以?)。

5 在光殿誦誥祈禱,感應無量,真是修道悟道的好地方。但是尚做不到唸得無心的境界,只有繼續奮鬥勤修苦煉,以求達到聖凡平等,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反省懺悔:
1 在家中每天早晚一灶香,並作二十分鐘的靜坐,藉以反省懺悔,每天遵行,已成習慣。因此,我才真正明白了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真義,並且又能力行不渝,深感興奮。
2 在家中靜坐時,面對佛像兩邊對聯「佛力永扶家安宅吉,祖宗長佑子孝孫賢。」注視良久,反覆沈思,忽然想到我的子女都很聰明賢孝,甚感欣慰,應該感謝佛祖的保佑,可是我自己呢?因我遠離家鄉四十餘年,不能孝順父母,每念及此,不禁悲痛失聲,慚愧萬分。
3 在天極行宮及主院誦誥時,常反省自己的貪、瞋、痴,因而受到吃虧、受騙、忍辱、受難的苦果,不禁淚眼模糊,悔恨不已,竟以拜墊擦拭淚痕。

4 參加靜坐班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反省懺悔。從不斷的反省懺悔中開闊了我的胸懷,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真是感謝師尊,受用不盡。

四、填記奮鬥卡:
1 填寫奮鬥卡,雖然簡單易行,但也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了各種項目,每項都要奮鬥,沒有奮鬥到的項目,要積極的奮鬥。
2 受訓前六週,未能認真學習,一切恍惚無知,後經光湘開導師的指導,教我研讀清虛宮弘法院講義,及師尊的精神講話選輯後,才認識到帝教的精深教義,開始積極奮鬥,受益頗大。
3 參加會禱會坐從未缺席,但很少參加親和集會,僅參加一次「讀書會」,由光贊同奮開示教義,解答問題,增加對帝教的認識,很有意義。
4 在天極行宮參加北區教院親和集會,聽到光南同奮的開示:「參加帝教同奮要改變作風,增加親和力,可使家庭幸福美滿,社會人際關係良好。」當時即能領悟其意義,深有同感,非常敬佩。
五、靜參:
1 在家中每天早晚一炷香,誠心拜佛,並小坐廿分鐘,藉以感恩感謝佛祖,自己反省懺悔,已成為每天必做的功課。
2 在天極行宮,前六週靜坐時,每次僅二十至三十分鐘· 的靜坐要義後,應付而已,以後,明瞭師尊的靜坐要義,即逐次加長靜坐時間為四十分、五十分、六十分,最長為九十分鐘,漸能認真靜坐,悟得靜坐的好處了。

3 在靜坐中,由于不斷的反省懺悔,明白了很多宇宙大道,貪、瞋、痴等妄念,亦逐漸消失;對往昔的業、魔,亦能心平氣和多了,不再計較名利,一切問心無愧,這樣才能放下一切,一切放下,一切不想,不想一切,只想培養正氣,才能達到靜坐最高境界!無心無念,無我忘我。

4 靜坐時,不知可否反省懺悔?

5 靜坐時,最忌妄念,但反省懺悔是否亦為妄念?
6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不求富貴,不求名利,更不求仙,不求佛。只求追隨師尊,一心靜修,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緊跟師尊,願為師尊作先鋒,為拯救蒼生,完成天命而奮鬥。
  靜坐班結業了,廿週的學習,僅是皮毛而已,可能皮毛尚未學到;因為師尊的道行,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師尊的文章講話,是可以看得到、聽得到的,可是師尊的天命道行,是無法看得到、學習到的。所以,只有等待以後參加高教班受訓時,再接受師尊的現身說法,親身指導吧!

抱病上課的體念    台北市掌院 蔡素珍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過了二十週?今天是我們靜坐班的結業典禮,心中感到無比的興奮。回想起剛開始參加靜坐班時,因為我未滿十八歲,很可能沒有機會參加這期的靜坐班,但因師尊的慈悲,特准我參加。於是我抱著興奮的心情來參加靜坐班,在此期問,雖然身體常感到不適,但我仍堅持到底的來天極行宮上課。因為我覺得既然參加了,就要學一些東西回去。但是過了一個月,因為生病住院,所以有幾週沒來上課,但在醫院裡,心中一直很想到天極行宮上課,因為師尊要傳法技及天人黑功。而我此次參加靜坐班的目的,就是為了學天人炁功,將來可以幫助與我一樣因病受苦的人,所以我抱病來上課。現在已經要結業了,我也學到了天人炁功,希望我在結業之後,身體能夠早日康復,用我在靜坐班所學的,幫助更多的人。
  最後我更感謝師尊、師母,及所有關心和照顧我的人,在我病中給了我很大的精神鼓勵。

改變了孤僻個性   台北市掌院  梁靜固

時間過得真快,,靜坐班即將結業,想起這段日子,橫跨兩個年度,兩個城鎮,包涵了兩種心境的轉變著,那是「感謝」。

起初,簡直是打鴨子上架,在『極度』不情願的情況下,勉為其難地參加了靜坐班,事後想起兄姊的出錢出力出心,提攜我奮鬥的精神,著實令我敬佩,整個學習過程是零散的記憶,正因為特別要堅持「始終如一」的原則,亦無法保持寧靜安詳的心情,不管工作與課業交織的壓力,自己內心的矛盾無助曾是精神最大的負荷。個性使然,我是個孤僻的「獨行俠」,從不知「親和」的力量,能夠使自己改觀、成長。在一個善良的乾道同奮好心,提供了開悟的管道與方式,接連著許多靜坐班同學,有意無意地提供機會,讓自己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別人。

對人與人的和平相處,從拒絕到正視,是進步的,如何堅定道心而獲感應,得喜樂,自己還沒有答案。但願澄清我「心」,與之同步成長奮鬥!

尋找生命的意義   台北市掌院  洪靜雯

想起當初覺得每個禮拜下清水的辛苦,到如今結業前的依依不捨,這中間的過程,內心的感受卻是無比的充實得之於帝教者太多、太多了!

以前也曾接觸過其他的宗教,然而在深入了解天帝教後,有一些來自心靈深處的微妙悸動,是以前在其它道場時所從未有過的,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的生命意義,天帝教寬闊的宇宙觀,使我慢慢尋著答案的鎖鑰,於是初入帝教時的一些存疑,,不知不覺地丟開了,不是單為著來此覓得一處避難所,如今將生命完全地投入這裡,只因已打從心底裏肯定它。

很多前期同奮說,上完正宗靜坐班後,身心會產生很大的改變。我想,這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自己的改變,的確很難用文字形容。這份內心微妙變化,除了來自誦誥、打坐,很多前輩同奮的那股積極奮鬥的精神渡化原人的慈悲心,更對自己的人生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觀望山下如星星般的燈火,下次再能有這樣眺望的機會,不知何年何月了,想起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後,即走向人問的紅塵裡去。今天,通過正宗靜坐班洗禮的我們,當也有這樣的願力,秉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吧!仰起頭,看到師尊銅像下的四個大字:「宇宙為家」,我不禁會心一笑。

急躁的我靜了下來   台北市掌院  魏靜獨
很榮幸能趕上此期的正宗靜坐,因為居住美國,雖早的嚮往,可是時間卻不能配合,這次與美國婦女會回國參加雙十國慶,此期正宗靜坐又延期開學,剛好趕上,加上敏份與敏齊的幫忙,和戴秘書長一起,師尊特別為我們在台北市掌院點道,真是難得的機緣。我周遭的朋友都很驚奇,因為我個性是屬於外向型,怎能靜坐得了?可是我毅然參加了,而且能貫徹始終直到結業,自己都覺得意外與高興。

這幾年來的遭遇並不是很好,所以心也就浮,飄浮不定的生活猶如浮萍似的,沒有根。但自從我參加靜坐班以來,我忽然覺得心踏實多了,不敢說在短短的百日內領悟到很多,但無可置疑的是我個性改了很多,不再那麼暴躁不少,不再那麼固執,把世事看淡了不少。師尊在靜坐班課時常說,今天可能是李四幫了坐們的忙,我們只要以愛為出發點,不求回報,廣結善緣,必然問心無愧,怡然自得。

在身體方面,我背部痛了好幾年,竟然也因為打坐有所改善,打坐對身心健康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必須要持之以恆,雖然今日我們結業了,可是卻是我們奮鬥的開始,百日靜坐只是打基礎而已。希望自己能在精、氣、神方面下功夫,充實自己,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身心變得安頓充實    台北市掌院  杜靜奮

一、去年二月我參加靜心靜坐班,今年二月我自正宗靜坐班結業,一年來,帝教之於我,由開始的好奇及試探瞭解,轉變為目前的生活重心所寄,其問內心世界的轉換,不可謂不大。

二、我原是軍人,八十年元月退休告別嚴肅的軍旅生活,然長期在軍中養成的急躁習性難改;誦唸皇諧及靜坐使我原本急躁的性情,漸趨緩和,目前不僅感覺身心安頓充實,也豐富了對未知世界的嚮往。
三、第一次覲見師尊是在報名正宗靜坐班的面談,當時覺得師尊是一位精神嬰鑠的長他老人家以九十多歲的高齡。仍在奮鬥,令人由衷欽佩與感動。

四、台北班學員每週由台北乘車到達天極行宮後及課畢離開前,均由引導員帶領向師尊請安、致謝叩首,每次都有莫名的激動,尤以叩首的剎那,淚水總忍不住奪眶而下。

五、衷心感激師尊師母在身體尚未完全康復即授課及傳授法技!我發願努力習練並視為無價至寶,盡心盡力為帝教貢獻,不辜負師尊師母宏教苦心。

其他待續……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立志篇 高永祖(緒業)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   高永祖(緒業)

一、立志篇

人生目的,在於求生,求生之道,貴在立志,立志以端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為萬物之表,敬行為事物之功,如是則義可精,義精而物成,物成而己成,己成則道成,須如此推出,方能合義理。聖賢千言萬語,教人且從近處作去,若有大處開拓不去,即是小處不曾盡心。中庸說細處只是謹獨、謹言、謹行,大處是武王周公達孝經綸天下,小處便是大處之驗。須要謹行、謹言,從細處作起,方能充得如此之大境界。斯入大境界,要不忘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立志之法,要貴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說到人生的目的,最基本的是在求取生存;求取生存的方法,最重要先在立定志向(志願)。以立志做人生根本的起點,以堅守莊敬來保持自己的志向,志向的建立是萬事萬物的表徵,莊敬的行為是萬事萬物的績效,能夠做到這樣,那麼義理可精確;義理精確,則事業有成就;事業成就,正是自己人格的完成· ,自己人格完成,天道也顯現了。必須這樣推廣擴大,方纔能夠合於義理。
古聖古賢的訓示,千言萬語,不過教人就從近處去做,這樣做了很久,如果仍在大處開拓不出去.. ’那就是你在小處沒有盡到心力。中庸上說到細小精微處;只是教你獨處時、說話時、行動時要謹慎。不要看輕這幾句話,擴至最大處,像武王、周公、一個伐紂定亂,一個制禮作樂,就是通達孝道,實踐了文王、武王的遺志,規劃天下政事,小處正是大處的試驗。必須要謹慎言行,從小處做起,方纔能擴充到如此的大境界。(指武王、周公的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要進到大境界,必須不能忘了要隨時隨地深究事物精微奧妙的道理,要不忘去深究事物義理的要訣,一定在於立志能有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循序漸進,探求精微。而探求精微的根本,那又在於堅守莊敬同時保持志向。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以窮之,則自天地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至論天下之理,則奧妙精微,各明仗歸,亙古亙今,不移之理,唯古之聖賢仙佛,為能盡之,其所行所言,無一不可為天下後世法,順之者,為君子而吉,背之者,為小人而凶,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蓋莫不具於經訓史冊之中。欲窮宇宙間之理,而不即是而求之,則正面牆而立爾,此窮理之所必在乎!

談到天下的事物,無不有個義理可以探究的。從天地的廣大,以至於萬物的精微,沒有不知道它的「所以然」(怎麼會如此?)和它的所當然(應該怎麼樣?)。至於論到天下的至理,那就太奧妙精細了,但是都能瞭解它的來龍去脈,從古到今,不可移易的真理,只有古代的聖賢仙佛,能夠完全了解,因此聖賢仙佛所說所做的,沒有一樣不可做天下後世人的規範-能順從的人,就是君子就能吉昌,違背的人,就是小人,就遭凶戾。這種極為明顯的軌跡,無不一一載在經籍聖訓歷史典冊之中,要窮宇宙間的真理探求,若不從此處(指上述原理)去探求,那就好像朝著牆壁痴痴的站著,什麼也不學不做,是什麼也得不到的。這是窮究義理所必經的方法與途徑啊!

欲窮此理,必先立志,如志不立,怠忽間斷,又不免乎貪多而務廣,復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緒忽忽,常若有所奔趨迫逐,而無從容涵詠之樂,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厭哉?誠能鑒此而反之,則必潛於一,久而不移,自然漸漬浹洽,心與理會,而善為勸者,深惡之以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為立志之法也。

要探究這個義理,必須先立定志向,如果志向不能確立,住往懈怠疏忽,或是時斷時續:有時又不免於貪多,要求多方面發展;有時又整天過分勤勞,無法休息,使意志情緒如波濤起伏,好像被迫在追求什麼而常常奔走不停,因此無法從從容容的深入其間,得到優游自得的樂趣,這樣又怎能深具自信心,有所自得,歷久不厭倦呢?真正能看到這一層面,而反其道而行之,那麼一定可以對自己的信心,潛心專一,長久堅守不移;這樣,自然慢慢的會深入融洽、周全適當,本心與義理貫通,對於以上值得警惕的事深惡痛絕,急切的戒避了。這就是循序前進達到精一,如何立定志向的方法啊!:
若夫精之本,則在於心,而心之為物,至虛至靈,神妙不測,一不自覺,而馳騖飛場,以徇物欲於軀殼之外,雖其俯仰顧盼之間,蓋已不覺其身之所在,而況能反覆聖言,參考事物,以求義理至當之歸乎!誠能嚴恭明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立志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應事接物,將無所處而不當矣,此居敬持恭所以為堅心立志之本也。

再說精一的根本,就在於心。而心的實質,極虛玄極靈敏,神秘奧妙不可測度;偶然不能自覺自持,就會心有旁騖,奔馳飛揚般放失於軀體之外,為物質欲望而徇私偏執,一舉一動間,已不知不覺的喪失了自我,更談不上能一再考慮聖人的金言,參考事物的實情,來求取義理的恰當了。如果能夠把嚴謹、恭敬、明白、畏懼,常常放在心中,使自己整天莊敬嚴肅,不受物質欲望侵入擾亂,這樣來立定志向觀察事理,必定不論到那裡都能通達,這樣的來應付事情處理人際關係,不論到什麼地方做什麼事,必定沒有不恰當(得當)的,這就是心存莊敬保持恭順,所以能堅定心意立定志向的根本原因。

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盡性六者,便是以立志為首,涵養、省察、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盡性更次之。既立志,不涵養,則無主宰。既涵養,又須致知。既致知,又須力行。既力行,,又頊省察。工既省察,又更頊力行。既力行,才能盡性。力行、涵養、省察、盡性,須一時並了,非謂今日涵養,明日效知,後日力行省察也。諸當皆又以立志持敬為本,敬只是提起此心,藩籬此性,莫教放散,則心便自明,就此便窮理格物盡性,見得當,即如此便是,不當,如此便不是;既是了,便力行盡性而去。更須知,敬即涵養,並非涵養之外而又有所謂敬矣。程子曰:孝當其所孝,弟當其所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後之學者,為氣所勝;習所奪,只可責志。博弈小數,不專心效志,猶不可得,況學道而悠忽,安可得也!孔子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又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聖人有甚事,何來迫切如此心意耶?

立志(立定志向)、涵養(修養心性)、省察(反省審察)、致知(推廣知識)、力行(努力實踐)、盡性(充分發揮天賦本能),以上六項修養功夫,如以輕重緩急排列順序來說,立志為首要,涵養、省察、致知第二,力行又在後,盡性在最後。已經立志了,如不涵養,那麼心中沒有主宰。已加涵養,又要致知;已經致知,又要力行;已經力行,又要省察;已經省察,更要力行;力行了才能盡性。力行、涵養、省察、盡性,必須同時做到,不是說今天做涵養功夫,明天再著手致知,到了後天再來力行、省察呀!這許多功夫中,又都以立志與持敬為根本。所謂持敬,只是提起這個心,約束這個性,不要教它放走散失,如此心便自然清明,就這樣便窮理、格物、盡性。看來很妥當,這樣便是對的;不妥當,這樣便是不對。既然對了,便要進一步做到力行、盡性。更要明白,敬就是涵養,並不是在涵養之外,又另有所謂敬呀!宋儒程頤曾說:孝順要恰當的合於孝道,友愛要恰當的合於弟(悌)道,能由此推廣,這樣也就是聖人了。後世學者,為氣質征服,習染改變,所以只可要求他在立志上用功。下碁只是不足道的小技,如不能專心致志,尚且學不好,何況在學道時仍輕忽馬虎,怎麼可以學成呢?孔子曾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的來想,這樣得不到好處,不如好好去學習罷!又說… 若在早上領悟了大道,到晚上為道而身殉,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不知孔聖有什麼事,為什麼有如此迫切的心情呢?

大凡有志於學者,不論氣之長短,只看志之如何,匹夫不可奪其志也,惟患學者不能堅勇。如是為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根本,然後培養,始能成合抱木也。

大凡有志向學的人,不論他氣勢的長短,只看他志向是如何,儘管是個沒有地位、沒有學問的粗人,也沒有人能奪去他的志向。值得擔心的是向學的人不能堅強勇敢。由此可見要做人必須先立志,志向既立就有了根本,像樹木一樣,必須先有根苗,然後再加培養,方才能慢慢茁長,成為兩個人合抱起來一般粗的大樹。

所謂要立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之道,例如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才是無立基處。而今人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羿,直須反復思量涵養省察之力,而期於有得,所謂發憤,正謂此也。若悠悠泛泛,不從發端處下手,恐所謂莊正持養必有事焉者,亦若存若亡,徒勞把捉,而無精明的確、親切至善之效也。望今之為人者,須知求復其初,若要全天之所以我者始,更須以聖賢仙佛為標準,直作到聖賢仙佛地位,方是全得本來之物而不失,如此則立志之功夫,自然男猛,自然接績。若無求復其初之志,必無為聖賢仙佛之心,只見因循荒廢。余今問世間學道者與為人者,其功夫何而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其志。既知這個道理,辨得堅因,暴馮向前,何患不進,只患志立志不堅,只聽人言語,看人文字,終是無得於已也。

所說要立志,並不是要把意氣去壓倒(嚇唬)別人,只是直截了當要學堯舜。孟子講性善,每次必提起堯舜之道。正如讀書很難記牢,但反復熟讀就可記牢;義理不能精通,仔細思考就可精通。只有志向不立,方才是沒有奠基處(也就是失去立足點)。如今人人貪圖利益名位,而不講求道義,要作有地位的人,而不願做好人,都是志向不立的弊病;必須反覆思量涵養省察的力量,期望能有所得,一般所說的發憤圖強,正是指的此種情景。如果搖擺不停,淺薄無知,不從開頭地方下手,恐怕所謂莊敬中正修持保養,就像孟子所說「必有事焉者」(一定有些事應當做的― 但要勿忘(有苗不耘― 荒廢了)。勿助(偃苗助長,枯死了)。假如好像存在好像沒有,捉住把握徒勞無功,而是沒有精弭正確、親切至善的功效。希望現世的每個要做人的,要知道追求恢復他最初的赤子之心,追求完整的天賦給我的本性,方才有得;如要保全天賦給我的本性,更要把聖賢仙佛作為學習榜樣,不斷努力,一直做到聖賢仙佛的地位,方才是完全得到本來面目而不致失落,這樣立志的功夫,就自然勇猛精進,自然繼續不斷。如果沒有要求回復其本初的志向,一定沒有做聖賢仙佛的向心,那就只見拖延不振作,貽誤拋棄了精進功夫。我現在要問問社會上一般學道與做人的人,他們所做的功夫究竟以什麼開頭,他們的回答,也不過像前面所說的。專注於每個人必須自立志向。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經過慎思明辨得清楚堅實了,果能像暴虎(空手搏虎)馮河(徒足涉河)般勇猛向前,有何憂慮不能精進?只怕所立志向並不堅定,只聽別人所講的話兒,只看別人所作的文章,最後對自己是得不到什麼的。

 

譯者附識

 明心哲學精華一書,為師尊太夫人劉清靜居士得道證位清淨地菩薩的偉著。是綜合聖佛的意義,分為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性命、論道七篇,以為世人修身立命、明心見性之南針。

 全文是簡明的文言文,因中間談到大學、中庸、易經、老子及儒、釋、道三教精義甚多,恐讀者一時難以深切瞭解全書義蘊,適逢師尊九秩晉一雙慶華誕,弟子受命把全書譯為白話,歷時逾半月完成。

 明心哲學精華,全書教人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並進而研討性命、天道。與天帝教「先盡人道,再修天道」的旨趣,完全符合。有益世道人心,允宜廣為流傳。如能文言白話,對照刊出,一定有助推廣。又唯恐逐譯時謬誤難免,如一字失真,一語欠妥,定將誤人誤世,豈非一大罪過。幾經考慮,決定先在天帝教教訊發表。凡我同奮,發現譯文有錯誤失當地方,務請提出,逕寄教訊雜誌譯者,除將覆函致謝外,定將審慎研究,作校正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