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立志篇 高永祖(緒業)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   高永祖(緒業)

一、立志篇

人生目的,在於求生,求生之道,貴在立志,立志以端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為萬物之表,敬行為事物之功,如是則義可精,義精而物成,物成而己成,己成則道成,須如此推出,方能合義理。聖賢千言萬語,教人且從近處作去,若有大處開拓不去,即是小處不曾盡心。中庸說細處只是謹獨、謹言、謹行,大處是武王周公達孝經綸天下,小處便是大處之驗。須要謹行、謹言,從細處作起,方能充得如此之大境界。斯入大境界,要不忘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立志之法,要貴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說到人生的目的,最基本的是在求取生存;求取生存的方法,最重要先在立定志向(志願)。以立志做人生根本的起點,以堅守莊敬來保持自己的志向,志向的建立是萬事萬物的表徵,莊敬的行為是萬事萬物的績效,能夠做到這樣,那麼義理可精確;義理精確,則事業有成就;事業成就,正是自己人格的完成· ,自己人格完成,天道也顯現了。必須這樣推廣擴大,方纔能夠合於義理。
古聖古賢的訓示,千言萬語,不過教人就從近處去做,這樣做了很久,如果仍在大處開拓不出去.. ’那就是你在小處沒有盡到心力。中庸上說到細小精微處;只是教你獨處時、說話時、行動時要謹慎。不要看輕這幾句話,擴至最大處,像武王、周公、一個伐紂定亂,一個制禮作樂,就是通達孝道,實踐了文王、武王的遺志,規劃天下政事,小處正是大處的試驗。必須要謹慎言行,從小處做起,方纔能擴充到如此的大境界。(指武王、周公的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要進到大境界,必須不能忘了要隨時隨地深究事物精微奧妙的道理,要不忘去深究事物義理的要訣,一定在於立志能有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循序漸進,探求精微。而探求精微的根本,那又在於堅守莊敬同時保持志向。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以窮之,則自天地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至論天下之理,則奧妙精微,各明仗歸,亙古亙今,不移之理,唯古之聖賢仙佛,為能盡之,其所行所言,無一不可為天下後世法,順之者,為君子而吉,背之者,為小人而凶,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蓋莫不具於經訓史冊之中。欲窮宇宙間之理,而不即是而求之,則正面牆而立爾,此窮理之所必在乎!

談到天下的事物,無不有個義理可以探究的。從天地的廣大,以至於萬物的精微,沒有不知道它的「所以然」(怎麼會如此?)和它的所當然(應該怎麼樣?)。至於論到天下的至理,那就太奧妙精細了,但是都能瞭解它的來龍去脈,從古到今,不可移易的真理,只有古代的聖賢仙佛,能夠完全了解,因此聖賢仙佛所說所做的,沒有一樣不可做天下後世人的規範-能順從的人,就是君子就能吉昌,違背的人,就是小人,就遭凶戾。這種極為明顯的軌跡,無不一一載在經籍聖訓歷史典冊之中,要窮宇宙間的真理探求,若不從此處(指上述原理)去探求,那就好像朝著牆壁痴痴的站著,什麼也不學不做,是什麼也得不到的。這是窮究義理所必經的方法與途徑啊!

欲窮此理,必先立志,如志不立,怠忽間斷,又不免乎貪多而務廣,復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緒忽忽,常若有所奔趨迫逐,而無從容涵詠之樂,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厭哉?誠能鑒此而反之,則必潛於一,久而不移,自然漸漬浹洽,心與理會,而善為勸者,深惡之以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為立志之法也。

要探究這個義理,必須先立定志向,如果志向不能確立,住往懈怠疏忽,或是時斷時續:有時又不免於貪多,要求多方面發展;有時又整天過分勤勞,無法休息,使意志情緒如波濤起伏,好像被迫在追求什麼而常常奔走不停,因此無法從從容容的深入其間,得到優游自得的樂趣,這樣又怎能深具自信心,有所自得,歷久不厭倦呢?真正能看到這一層面,而反其道而行之,那麼一定可以對自己的信心,潛心專一,長久堅守不移;這樣,自然慢慢的會深入融洽、周全適當,本心與義理貫通,對於以上值得警惕的事深惡痛絕,急切的戒避了。這就是循序前進達到精一,如何立定志向的方法啊!:
若夫精之本,則在於心,而心之為物,至虛至靈,神妙不測,一不自覺,而馳騖飛場,以徇物欲於軀殼之外,雖其俯仰顧盼之間,蓋已不覺其身之所在,而況能反覆聖言,參考事物,以求義理至當之歸乎!誠能嚴恭明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立志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應事接物,將無所處而不當矣,此居敬持恭所以為堅心立志之本也。

再說精一的根本,就在於心。而心的實質,極虛玄極靈敏,神秘奧妙不可測度;偶然不能自覺自持,就會心有旁騖,奔馳飛揚般放失於軀體之外,為物質欲望而徇私偏執,一舉一動間,已不知不覺的喪失了自我,更談不上能一再考慮聖人的金言,參考事物的實情,來求取義理的恰當了。如果能夠把嚴謹、恭敬、明白、畏懼,常常放在心中,使自己整天莊敬嚴肅,不受物質欲望侵入擾亂,這樣來立定志向觀察事理,必定不論到那裡都能通達,這樣的來應付事情處理人際關係,不論到什麼地方做什麼事,必定沒有不恰當(得當)的,這就是心存莊敬保持恭順,所以能堅定心意立定志向的根本原因。

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盡性六者,便是以立志為首,涵養、省察、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盡性更次之。既立志,不涵養,則無主宰。既涵養,又須致知。既致知,又須力行。既力行,,又頊省察。工既省察,又更頊力行。既力行,才能盡性。力行、涵養、省察、盡性,須一時並了,非謂今日涵養,明日效知,後日力行省察也。諸當皆又以立志持敬為本,敬只是提起此心,藩籬此性,莫教放散,則心便自明,就此便窮理格物盡性,見得當,即如此便是,不當,如此便不是;既是了,便力行盡性而去。更須知,敬即涵養,並非涵養之外而又有所謂敬矣。程子曰:孝當其所孝,弟當其所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後之學者,為氣所勝;習所奪,只可責志。博弈小數,不專心效志,猶不可得,況學道而悠忽,安可得也!孔子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又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聖人有甚事,何來迫切如此心意耶?

立志(立定志向)、涵養(修養心性)、省察(反省審察)、致知(推廣知識)、力行(努力實踐)、盡性(充分發揮天賦本能),以上六項修養功夫,如以輕重緩急排列順序來說,立志為首要,涵養、省察、致知第二,力行又在後,盡性在最後。已經立志了,如不涵養,那麼心中沒有主宰。已加涵養,又要致知;已經致知,又要力行;已經力行,又要省察;已經省察,更要力行;力行了才能盡性。力行、涵養、省察、盡性,必須同時做到,不是說今天做涵養功夫,明天再著手致知,到了後天再來力行、省察呀!這許多功夫中,又都以立志與持敬為根本。所謂持敬,只是提起這個心,約束這個性,不要教它放走散失,如此心便自然清明,就這樣便窮理、格物、盡性。看來很妥當,這樣便是對的;不妥當,這樣便是不對。既然對了,便要進一步做到力行、盡性。更要明白,敬就是涵養,並不是在涵養之外,又另有所謂敬呀!宋儒程頤曾說:孝順要恰當的合於孝道,友愛要恰當的合於弟(悌)道,能由此推廣,這樣也就是聖人了。後世學者,為氣質征服,習染改變,所以只可要求他在立志上用功。下碁只是不足道的小技,如不能專心致志,尚且學不好,何況在學道時仍輕忽馬虎,怎麼可以學成呢?孔子曾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的來想,這樣得不到好處,不如好好去學習罷!又說… 若在早上領悟了大道,到晚上為道而身殉,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不知孔聖有什麼事,為什麼有如此迫切的心情呢?

大凡有志於學者,不論氣之長短,只看志之如何,匹夫不可奪其志也,惟患學者不能堅勇。如是為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根本,然後培養,始能成合抱木也。

大凡有志向學的人,不論他氣勢的長短,只看他志向是如何,儘管是個沒有地位、沒有學問的粗人,也沒有人能奪去他的志向。值得擔心的是向學的人不能堅強勇敢。由此可見要做人必須先立志,志向既立就有了根本,像樹木一樣,必須先有根苗,然後再加培養,方才能慢慢茁長,成為兩個人合抱起來一般粗的大樹。

所謂要立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之道,例如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才是無立基處。而今人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羿,直須反復思量涵養省察之力,而期於有得,所謂發憤,正謂此也。若悠悠泛泛,不從發端處下手,恐所謂莊正持養必有事焉者,亦若存若亡,徒勞把捉,而無精明的確、親切至善之效也。望今之為人者,須知求復其初,若要全天之所以我者始,更須以聖賢仙佛為標準,直作到聖賢仙佛地位,方是全得本來之物而不失,如此則立志之功夫,自然男猛,自然接績。若無求復其初之志,必無為聖賢仙佛之心,只見因循荒廢。余今問世間學道者與為人者,其功夫何而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其志。既知這個道理,辨得堅因,暴馮向前,何患不進,只患志立志不堅,只聽人言語,看人文字,終是無得於已也。

所說要立志,並不是要把意氣去壓倒(嚇唬)別人,只是直截了當要學堯舜。孟子講性善,每次必提起堯舜之道。正如讀書很難記牢,但反復熟讀就可記牢;義理不能精通,仔細思考就可精通。只有志向不立,方才是沒有奠基處(也就是失去立足點)。如今人人貪圖利益名位,而不講求道義,要作有地位的人,而不願做好人,都是志向不立的弊病;必須反覆思量涵養省察的力量,期望能有所得,一般所說的發憤圖強,正是指的此種情景。如果搖擺不停,淺薄無知,不從開頭地方下手,恐怕所謂莊敬中正修持保養,就像孟子所說「必有事焉者」(一定有些事應當做的― 但要勿忘(有苗不耘― 荒廢了)。勿助(偃苗助長,枯死了)。假如好像存在好像沒有,捉住把握徒勞無功,而是沒有精弭正確、親切至善的功效。希望現世的每個要做人的,要知道追求恢復他最初的赤子之心,追求完整的天賦給我的本性,方才有得;如要保全天賦給我的本性,更要把聖賢仙佛作為學習榜樣,不斷努力,一直做到聖賢仙佛的地位,方才是完全得到本來面目而不致失落,這樣立志的功夫,就自然勇猛精進,自然繼續不斷。如果沒有要求回復其本初的志向,一定沒有做聖賢仙佛的向心,那就只見拖延不振作,貽誤拋棄了精進功夫。我現在要問問社會上一般學道與做人的人,他們所做的功夫究竟以什麼開頭,他們的回答,也不過像前面所說的。專注於每個人必須自立志向。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經過慎思明辨得清楚堅實了,果能像暴虎(空手搏虎)馮河(徒足涉河)般勇猛向前,有何憂慮不能精進?只怕所立志向並不堅定,只聽別人所講的話兒,只看別人所作的文章,最後對自己是得不到什麼的。

 

譯者附識

 明心哲學精華一書,為師尊太夫人劉清靜居士得道證位清淨地菩薩的偉著。是綜合聖佛的意義,分為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性命、論道七篇,以為世人修身立命、明心見性之南針。

 全文是簡明的文言文,因中間談到大學、中庸、易經、老子及儒、釋、道三教精義甚多,恐讀者一時難以深切瞭解全書義蘊,適逢師尊九秩晉一雙慶華誕,弟子受命把全書譯為白話,歷時逾半月完成。

 明心哲學精華,全書教人立志、涵養、省察、致知、力行並進而研討性命、天道。與天帝教「先盡人道,再修天道」的旨趣,完全符合。有益世道人心,允宜廣為流傳。如能文言白話,對照刊出,一定有助推廣。又唯恐逐譯時謬誤難免,如一字失真,一語欠妥,定將誤人誤世,豈非一大罪過。幾經考慮,決定先在天帝教教訊發表。凡我同奮,發現譯文有錯誤失當地方,務請提出,逕寄教訊雜誌譯者,除將覆函致謝外,定將審慎研究,作校正參考。

說話的藝術 郁慕明先生

版十第期一卅第訊教教帝天。日一月六年五十七國民華中

北市議員郁慕明先生生  五月十三。

在本教始院大同堂濱講…

說一幅好話
說一幅好話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說話是每個人的本能,只是看什麼人說什麼話,什麼時候說什麼話o 任何一個人都有一張嘴,隨心所欲,隨意講。但是要講得令人覺得很有道理,願意接受,那就關係到說話的藝術了。今天題目雖是演講的技巧」。但我認為說話不僅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因此,如改為「說話的藝術」更為適合o

當我們訓練自己表達能力時,我們會講究一些表達上的技巧,我們為什麼要把題目稍作修正呢?因為我覺得觀念的溝通是最重要的,對於「說話」的觀念首先要有一個了解以後,在技巧上自然會得心應手,每一個人認為須強調重要的觀念,說話不僅是用口說,假如我們單純地把說話當做只是口部一種運動,語言的表達。那我們只是把說話的範圍侷促在音色、音調、音量、用詞等的配合,但實際上說話是一種藝術,它必須很多方面的配合。因此我認為,一個會說話的人,必然是一個會聽話的人。假如你在訓練自己說話時,如果你不去聽別人演講,你就無法了解什麼人講得好。相對的你去聽了之後,曉得什麼人講得不好,而你要如何去講才能講的好。我們日常看電視,不僅是看劇情,也可經由電視的傳達而學習,去看、去聽、去分辨,為什麼有些老演員表情自然,動作流暢;但有些新演員卻有如背台詞似的生硬而做作。所以我們必須多方面的去觀察、瞭解、分析,進而學習其優點,以作為自己應對時的參考,所以一個會說話的人,必然是一個會聽話的人。

說話是綜合藝術的表現,須多方面配合

一個會說話的人,語言不僅是口說、眼看、耳聽。還需要讓大家了解,語言的本身尚包括︰音色、語調、修詞的好壞,再加上其他方面如能配合好,則表達能力自然就會生動。例如:( Body 1 anguage )身體語言:雖然不是用嘴說,但仍能經由動作表達訊息,譬如啞巴,他用手的動作表達出他的意思,即手語,這就是所謂的身體語言。從這點我們可以證明,說話不僅是口說,還必須用耳去聽對方的語調、音色;用眼去觀察對方說話的神情、姿態等。如各方面都配合得恰到好處,即音色好、語調抑揚有致、修詞也中肯,如此表達能力會自然好而吸引人,否則就有缺陷。所以說,說話是一種綜合藝術的表現,是多元性的,這是今天我要演講的第一點。「說話是一種綜合藝術的表現是多元性的。」

說話態度要輕鬆,注意場合,瞭解聽者

 第二點,說話要視人、地、時、事、物調適。說話要視環境之不同而不一樣,所以第二點要視場合、年齡、對象人物、時間、情,再加以配合說話技巧聽眾。

我舉個例子,在六、七年前,我們舉辦一個座談會,邀請一位非常會說話的人來演講,他是一位廣播界非常有名的主持人,也是一位播報記者,他來時非常緊張,因為他發言的場合與平常不同,由於環境的改變,’他就顯得不自然而有些緊張。因此你假如把他關在一個小房間工作室裏,面對麥克風,他可以滔滔不絕的講,但是要他站在台上面對現場許多聽眾演講時,他可能就會緊張,而講不出話來。所以說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並不是每一個在平常很會說話的人,在任何場合都能講。所以那一次他就很緊張,就問我要講什麼,我們就告訴他這是座談會,想說什麼就講什麼,他還是很不能適應。由這個例子,可以知道說話絕不只是單純的用嘴巴講就可以了。 它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是多元性的,要多方面的配合。

再舉個例子,有一位教授在課堂上很會講課,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邀請他上電視,面對電視螢光幕,他就緊張的走了樣,很鱉扭,很不自然。因此可以證明,一個真正會說話的人,要能適應任何場台。也就是不管面對的是那些聽眾,是什麼環境,都能保持一定說話的水準。

今天我在這裹演講,第一次面對各位,不是像平常在課堂上授課,如果是面對我的學生,我會更自然,更輕鬆隨便。如果是在正式的場合,對什麼人要看他的年齡,如是面對學生,廿來歲的大學生,我所用的辭句,可以用現代年輕人常用的習慣語,對他們說話。如是年齡較大的,我就不能用年輕人的習慣們說話,這是不適合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不適合他們的年齡來聽,所以說一個會說話的人,他必然要瞭解、適應他對什麼人應講什麼話。

說話的速度,可視場地作各種樣的變化

其次是什麼地方,我覺得在議會的議事廳上說話,跟現在這裡說話就有些不同,在這裡,我可以慢慢的說,但如在議事廳,有時就可以稍快些。因為,假如我非常激動地質詢某件事情,而且很有理,我就會講得又急又快,聽的人也較會集中精神注意聽。如果我認為需要讓他有時間來解答的時候,或旁邊有電視記者在採訪與攝影,假如我也希望我所說的話,能藉著這種機會,將內情播報傳達出來的時候,那我就會講得緩慢些。

又如,今天這個演講的場合,我就比較喜歡,為什麼呢?因為非常的緊湊,大小適中。一般演講的場地大,演講效果必然差,大約一百人左右的教室,或像現在各位坐的會場,每人坐在那裹,我眼睛不需要太轉動就能看得到,這樣的話無形中就有一種溝通。假如在場地很大,能容納幾百人的大禮堂裏演講,那麼講話的效果會減低,那我們就必須用其他的方法、技巧來吸引聽眾的注意,所以講話也與場地有密切的關係。

觀察現場,酌情調整說話的時間與技巧

接下來是時間也必須要去適應,有一次我在一個大操場上演講,對象是學生,雖然是大清早,精神比較好,但他們是站著聽我說話,如果我講得越長就會倒下去,聽的人體力較差的講得愈長倒的愈多,這必然會影響聽者的情緒,所以我就必須視情形而縮短說話時間,因此說話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做適度的調整。

另外,可用眼睛去觀察,視現場的需要而作適度的反應與調整,由外而內,由淺而深,從眼睛與嘴型上去判斷,再利用說話來了解「對象」心裡想什麼,或以某一件事情來作某種程度的探討,這就是說話的技巧。

做人必須要適應環境,不可呆板,我所謂「呆板」,是做人品格要端正,有原則。但做人的方式,本身要有適應能力。各位或許會問我,看得懂這些表情嗎?抱歉!我是看得懂。因為我本身是學「解剖學」,這是我的專長。通常學問是互通的,解剖一個人、觀察一個人,和觀察社會百態是一樣的,都是由外而內,由淺而深的去觀摩,因為我教解剖學,所以我知道怎樣排列組合,而怎樣排列組合,又會產生怎樣的表情。通常觀察一個人,真正的表情就是由眼睛、嘴型、臉上組合肌的判斷而來。

『 誠、穩、準』是表現說話藝術的要訣

接下來說「物」,利用現場的物,來配合倣為我演講的姿勢,並非隨便去適應當時的物,而是利用現場原有物來加強演講的氣氛,以提高演講效果。這要衡量利弊輕重而變化的。所以說,說話是要人、地、時、事、物的互相配合,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加以調整、適應。

三、說話是技巧性的。為什麼說話這麼重要,而需要了解它的技巧性呢?因為,基本上人與人之間每天都在溝通,人與人的距離,由於科技的進步而縮短,彼此相互觀念的溝通表達也要快速進步。今天大家為什麼要研究說話的技巧呢?就是一要合乎時代的需要,如何用簡睫明快的方式表達,這就要靠說話的技巧了。

今天,我在這提供給各位說話技巧性的基本觀念,只有三個字― 誠、穩、準。

一、誠… 基本上和做人處事一是一樣的,誠字最重要。你想說話一能讓人信服,你內心要誠懇。讓人信服,有說服力,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當仁不讓,表達要有分寸!只要你發自內心的誠懇,都會讓人樂於接受。

二、穩… 1姿態要穩,沒有講台時,雙腳不動,自然就會穩正,架勢也就有了。2手勢動作要變化且適當。3臉部表情要自然。4聲調要抑揚有致。5用詞時要恰到好處。

三、「準」…1 眼光看得準,視當時反應而拿得準· 。2說詞明確,譬喻恰當,不要長篇大論,要視時間而演繹,架構適度,時間要控制得準。3 統計數字不可亂用,要用就得準確。

以上是說話的技巧,也是藝術,提供給大家做參考。今天很榮幸到此為各位演講,今晚就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允執厥中 教師節傳法 師尊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廿五日第八十五期   教內傳閱

一 時間:七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下午三時 

二、地點:始院大同堂

三、主題︰教師節敬師親和茶會  

師尊訓詞各位同奮:今天是中華民國教師節,本教也在此舉行敬師親和茶會,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師」?自.古以來,師可分為三種,第一種「傳授知識」、第二種「傳授技能」,還有一種「傳授天道」,也就是先知先覺者為師,將先天形而上的學問、宇宙的真理傳授給一般後知後覺。
    太上老君得道以後,看到周朝氣數將盡;天下將大亂,· 所以從東向西離開家邦,在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道有聖人由東而西,不久即見老子騎青牛而來,便跪下來求道,同上終南山樓台觀,太上老君講完道德經五千言,繼續西行不知所終,而道德經的真理遂一直流傳至今。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菩提樹下明心見性,說法四十九年傳授天道,在未死以前將心法拈花微笑傳給迦葉,他們都是傳天道的老師,將心法心心相印流傳下來。
    我們中國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將治國平天下,大道「允執厥中」四字心法傳給堯王,堯王傳給舜王,舜王傳給禹王時,將四字心傳增加了十二字,成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大家想想,幾千年前已經是「人心惟危」,心很壞很危險,到了今天高度科技文明的時代,人人只想滿足自己的慾望,根本沒有道心,十六字心傳也早失傳了,以致於人心壞到不堪收拾的地步,所以凡是做老師的人都有責任,要將中國老祖宗的寶貝保存下來,流傳給後世子孫,才算盡到「師」的責任。

天道就是天帝教的宇宙大道,但是天帝教十年來因為時間急迫,全教教徒同奮鬥以誦唸兩誥搶救世界核戰毀滅浩劫與確保台灣復興基地為主,沒有時間用來談論、研究宇宙大道。由於帝教同奮十年來早晚祈禱誦誥,能將人類的危機,世界的浩劫扭轉過來,經初步達成.「化延核戰毀滅浩劫」的目標,想不到八月三日中東伊拉克突然出兵侵佔科威特,在六小時內科威特即告亡國,聯合國發揮公理正義力量,遂即決議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撒軍,美國與各國出兵支援,此一情形與四十年前北韓攻打南韓,聯合國決議制裁北韓,美國與各國聯軍發動韓戰的情況一樣,於是天命毛澤東參與韓戰「抗美援朝」一夜之間,美國對我政策立即改變,台灣才有今天的安定繁榮。所以天帝教在八月十四日全教發動緊急誦誥,持續「化解中東局部核戰浩劫」的時代使命,已經進行六週,我們運用精神力量壓迫伊拉克就範,否則爆發,油價一定飛漲,台灣的經濟要受影響,與大家都有切身利害關係。

世界的導火線在中東,中東的問題在『宗教』,伊朗、伊拉克打了八年,現在伊拉克、科威特同樣也是回教兄弟國家,違反當年回教教主穆罕默德救世救人的用心,對其他宗教是一個重大的警告,只有宗教一心一德共同為天下蒼生奮鬥,世界和平才有希望,世界宗教歷史上,三千多年以前猶太教的摩西,在八十歲時奉  上帝之命 ,告訴以色列同胞: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將來一定復國,同時賜給他十誡;我也是八十歲奉天命復興天帝教,今年初我告訴大家我還可以帶領你們奮鬥十年以上,大家應該有信心,跟我奮鬥下去,就是大家要心連心,發揮『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的精神。為天下蒼生祈禱,負起救劫使者的天命。

我在靜坐班傳授給大家「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就是希望大家人人能夠自救救人,但是大家要先盡人道,為生活奔忙,心定不下來,所以沒有辦法煉元神,進一步修煉封靈― 身外之身,立地成就仙佛。因此必須加強命功緞煉,在靜坐時,雙手尚未扣手印,先做深呼吸,愈慢愈好,用意將氣引入丹田,稍停一會,再呼氣,用意將氣送至兩足心湧泉穴,如此五至九次,可.以加強命功煆煉。這些動作都是在預備動作扣手印之前,不是在靜坐之時去導引吐納,與自然無為心法無關,大家可以放心去做,今天就拿這個做為教師節送給大家的見面禮,謝謝大家!

第一屆大專青年暑期宗教生活營 呂光證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十五日 天帝教教訊第六十七期第六版

體天心之仁,行生生不息     · 呂光證·

在這次大專宗教生活營中,曾有學員問我什麼是宗教?是否每個人都需要宗教?一般人總認為宗教是一種心靈的寄託,然藝術、事業、嗜好也是心靈涵養之所在,因此大多數人均以為未必需要宗教,以美學、藝術、事功代替宗教似無不可,易言之,大家總認為「宗教」是失敗者的天堂,是空虛心靈的慰藉。因此成功者、心靈充實者,有必要接受宗教嗎?

上述是一般人對宗教之看法,那位學員也是.基於這種觀念提出他的質疑。那時我油然地想起了陳之藩,想起了每個教院都掛著的「天帝教之精神」。陳之藩曾說:「一件事的成功,出自於人者太多,出自於己者太少,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因此就謝天吧!」我想這「謝天」就是宗教的基本動機,是一種感恩慈悲之心。然對帝教所倡乃言,非止於謝天,更進一步的以體天心之仁,效天心不息-我們並非止於叩首感謝上帝或讚美上帝,我們以天地之心為我心,所以要不斷誦誥化劫,救自己、救親人、救同胞、救世人;我們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勉,效法天體運轉不懈之精神。因此我在那時明白地回答那位學員,謝天就是宗教的基本動機之一,而帝教的「體天心之仁、效天心不息」是更積極的回報大宇宙的方式,如果你感恩大地供你立足,空氣供你呼吸,五穀供你生長,那麼你當有足夠的理由懷感恩的心來回報;來祈禱誦誥,有足夠的慈悲心來化劫行善,以實際行動來表現,才是宗教的正面一意一義。這是對那位學員的回答,也是對我自己的期許。

第一屆大專青年暑期宗教生活營 徐光令

版六第期七十六第訊教教帝天   日六十月八年八十七國民華中

敞開心胸 萬物包容 謙卑省懺 妙在其中  徐光令

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 對於這次大專宗教生活營即是我內心最深的感受。心靈的整個變化過程是由懷疑轉變為確信,由玄虛而臻踏實。此內心的經歷過程是從來沒有過的經驗。好像是通關過節般的感受。過去對宗教種種無法理解的,從此都一一迎刃而解,同時更加強我對宗教人生哲學探討的興趣,也強化了我加入帝教奮鬥行列的信念。我覺得我是真的做對了選擇。
  這次的宗教生活營是第一屆,活動之成敗關係著帝教使命在大專青年中的弘揚以及往後宗教生活營的延續。是以對於我們這拿創業先鋒真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從開始策劃活動到活動開始,我的心一直都是志下心懸吊著的。幸好有主任(光參)穩若泰山地坐鎮指揮,加上光氧、敏史完備的計劃安排,以及主院、天極行宮的全力支援下,活動才能很順利的開始,直到結束。就在如此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我個人的學員長角色才得以扮演下去,也因此我的心才落實下來。

五天緊密的學習研討,使得全無宗教觀念者,能對宗教有一初步的認識,也使得已有宗教理念者得以更深入去了解宗教的精髓,可說是各取所需,各得發展了。我也透過課程的學習來認識與比較各宗教,使我更體會帝教廣博與包容的精神,也領會其時代意義與身為帝教同奮的崇高使命。此外透過宗教生活體驗項目的修持以及靜坐的親證與實踐,使我體認心靈活動的微妙,以及其牽動著我們日常言行卻為我們所不自覺。我體悟到為什麼人會有這麼多的問題發生?其原因是一般人都習慣了運用肉體五官來感知外在訊息,把注意都集中於外表的言行和事物之  上帝,忽略向內省察心靈的活動,殊不知外在一切言行的動機是發自內在的意識,心靈的活動過程就是意識,所以是心靈主導我們向外控制一切言行。

榮神宜人

活動的成敗與否,由學員們的反應就可得知,而學員們的反應良好與否,是直接影響主辦單位每位工作人員的情緒,我個人在此次活動扮演了多項角色,既是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也是學員,而且還是主辦單位與學員間溝通的橋樑……學員長。在活動開始之前我就隨同營主任及一批工作人員事先到達天極行宮,做好一排準備,懷著一股熱忱期待的心來迎接學員們的到來。學員一開始反應並不熱絡的表現,無疑的對我們的熱忱是當下潑了一盆冷水,立刻我的內在生起疑懼之心,暗暗自忖往後的五天該如何是好。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很沒有信,但是情況到了第一天晚上就有了轉機,天極行宮宜人的環境和美麗的夜景,加上工作人員熱忱和藹的態度,漸漸地打開了學員們的心防。當晚光瀛同奮又很技巧地引導著大家,帶動了整個團體的氣氛,再加上親和人員發揮了魅力與說服力,學員們的心放開了,並微微地綻放出光彩,第一天活動告一段落大家都休息去了,夜闌人靜,我懷著感恩的心情一個人上了光殿做祈禱反省的功課,此時此刻,我覺悟到,我的一切疑慮和擔心是多疑的。當下我就發願要盡心盡力作好份內的工件以配合團體,使「生活營」順利圓滿。

  接下四天的活動都是在和諧歡愉的氣氛下進行,一切都是那麼地順利,學員們的反應也是愈趨熱烈的良好,我的情緒也因之高亢而精神奕奕,更令人感動與振奮的是活動最後一天的心得分享座談,每位學員都敞開心扉說出真實真情的感受與收穫,真情流露,連接了每一位在場人的心,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著光彩相互輝映出生命的光芒,此一景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我感動莫名,不時地流下淚來。

大學四年,參加過不少的營隊活動,也主持過不少類似的活動,但從沒有一次是讓我如此地投入與深受感動,原因是何在?事後我不時思索,才發現到是因為有了「信仰」,為了傳佈天帝真道,為了實踐時代使命,那套一句耶教徒常說的「榮神宜人」我是秉著一種當仁不讓之心去盡本份罷了,整個活動從頭到尾,我都是用謙卑真實的心去體會,才能領會到最真實最完美的一面,所以我被深深地感動著,一切是那麼的妙不可言!

第一屆大專青年暑期宗教生活營 張敏史

版五第期七十六第訊教教帝天  日六十月八年八十七國民華中

參加大專青年暑期宗教生活營  -我思、我聞、我見

凡事盡心盡責 奮勤感格天心   張敏史

謝天

常聽人說:「聽百遍不如親眼看十遍,看十遍不如親身體驗一次。」參與宗教生活營,從策劃到圓滿結束,縱有苦有淚,但看到每一個工作人員盡心盡力地犧牲奉獻,尤其是感受到光氧不為自己設想、任勞任怨,盡心盡責、努力要把第一屆辦好,為以後奠基之心,均足以令自己感動莫名,這不就實踐了「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精神了嬤!
  有些人快樂的給予、快樂便是他們的報酬;有些人痛苦的給予,痛苦便是他們的洗禮;有些人給予,卻不因之苦樂,更不懷立德之念,因此神藉著這些人之手表達祂的旨意,而這些人,只不過是,「上帝眷愛世人」之見證人而已。光參主任、光氧、我及所有工作人員則幸運地成為「見證人」,感謝上帝給予我這個機會,讓我親身感受到上帝之愛。

人助天助

從生活營之籌劃、執行到結束,自忖只是盡到責任而已,然而同奮之大力配合,學員之全心投入,感受到無形默默地化解一些負面的力,尤其是學員親自體驗到靈的現象,氣的存在,給予學員活生生的實際範例,這莫不是無形的運化。想我在學校參與或主辦無數地活動,從未如此天時、地利、人和,又加上無形的助力,這使我更堅信帝教的天命,體認聽天命之前,必得盡人事,妥善地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心靈成長

五天四夜的生活營中,收獲最大的是內在心靈的突破,透過每日的反省懺悔及個人修持項目,不斷地提醒自己,淨化心靈,猶如沐浴欲淨化身體一般。我發現生活不能離開反省懺悔,經由反省與觀察,沒想到,別人的缺點竟是自己的缺點,更無法想像的是,反省懺悔竟如此地痛苦,我連面對自己的勇氣都沒有,又怎能去指責別人呢?

同時,透過每堂演講後的專題研討,提供了我吸收後再思考的空間― ― 現在的宗教應扮演何種角色?中國人的未來如何?廿一世紀地球文明應如何塑造?- ― 這些問題若在平時提出,不免被人譏為不切實際,但這需知識份子去思索,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在這背景下,每當研討後,內心湧現時代的使命感,勾勒出如何重建人類文明的藍圖。此次活動將我胸襟擴大,視野不再局限于小我,進一步肯定帝教的時代使命,更積極為天下蒼生奮鬥。這要歸功于專題研討之啟發誘導,在此感謝光氧同奮的精心設計。

生活就愛

在這次生活營中,感受很多,要感謝的人更多:請假沒上班與我們學員共渡五天四夜的謝光參、黃光怡、敏份,以及光爐、光邊、光盤等,照顧、關懷學員,無微不至,另統管大局的營管―光氧,學員表率的學員長― 徐光令,這些親和人員發揮了最大的親和力,能引渡學員皈師,宣揚帝教宗教理念,他們的功勞很大。
  天極行宮的伙食是一級的棒,真感謝在廚房服務的同奮。最不能忘懷的是守門的光守及育樂館後面替坤道燒洗澡水的伯伯,興奮的我們,親和到晚上二、三點,只見光守及那位伯伯不辭辛勞,還愉悅地替我們服務,唉!原本我們來是為了獲得愛與關懷,最後我們卻學習到如何去關懷與愛人。
宗教生活營,我永不會忘記你所給予的,我將把這份愛傳達出去,宣揚帝教,並希望下一屆有更多同學報名參加。

天帝教庚寅年中元龍華秋祭法會-活動照片

焚黃裱

最虔誠的跪懺..微雨中令人動容

熱鬧非凡的餐廳.在享受豐富美食佳餚之際.感謝忙碌的廚房工作同奮

 

間歇性陣雨.無法澆熄同奮參與熱情

地點..天帝教天極行宮

時間..99年9月4日.農曆7月26日

陰安陽泰.慎終追遠

你我參與.共挽浩劫

……………………………………………………

願  眾靈覺醒奮起從根自救

願   節能減碳維護自然生態

願   圓滿總結行清平未清案

願   化減春劫多元變化劫運

心心願願祈禱  親天和人 邁向延康新運

……………………………………………………….

更多活動照片請點http://www.flickr.com/photos/9416862@N03/sets/72157624758504637/

虔誦皇誥 真善美 蘇光波

虔誦皇誥 真善美   蘇光波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卅一日 天帝教教訊 第卅五期第二版

  七十五年九月七日參加了本教在天極行宮舉行的「師資及高級幹部訓練斑」、「正宗靜坐斑坤六期」、「法華上乘先修斑第三期」的聯合結業典禮。

午刻天極行宮的鐘、鼓齊鳴,響徹雲霄,這該是「師資及高級幹部訓練班」的最後一次靜坐了,隨後從平等堂傳出一陣整齊、緩慢、有力的誦誥聲,於是便不由得趨至窗外往裡看,只見六十幾位身著藍色道袍的同奮們,跪叩於平等堂的光幕前,起伏有致的虔誦皇誥,聲聲哀切,動人肺腑。就在這一剎那間,不由得情緒激動,淚水汪汪。

   所見所聽的是,他們為天下蒼生而哀求上帝的真誠心意。今天他們結業了,為的是更進一步以實際行動服務眾生。那種由無我無私,毅然奮鬥的精神,而凝聚的浩然正氣,使我的心靈似乎也融進了那氣勢中,並打從心底湧出一股喜悅、祝福的情感。
這一幕,讓我領受到的是:動感藝術的極品― ― 真、善、美!

真善美
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