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打坐 活子年一陽生

「一陽萌生從此日」,詩人陸游教你冬至靜坐!

冬至一陽生,是陰陽轉換的時刻。此時的陽氣就像春天的小樹苗一樣,才冒出一點點嫩芽,養它不要心急,否則就是拔苗助長。最好是靜養,減少消耗,不要干擾陰陽的轉化和陽氣的萌發,平心靜氣地等它自然而然地生出來。
詩人陸游85歲時,在冬至夜靜坐後寫下了一首詩:

一陽萌生從此日,老人堅坐午達夕。

渾渾上泝河流黃,赫赫內視神珠赤。

意思大概是:冬至這一天陽氣開始萌生,我就堅持打坐從中午到晚上來養生。河流、神珠都是修行人內視的一些景象,暫且不論。在這陰陽交替的時候,我們應該像古人提倡的那樣,保持身心平靜,同時順應陰陽之氣的自然升發,不作任何干擾。

《後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這期間都應該安身靜體,連朝廷都是放假的。

《醫鈔類編》則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沒事少折騰,不要胡思亂想,把心收回來,讓神能「守舍」。思慮傷脾,脾傷則不善代謝水液,令人腫胖。

中醫認為:「語多傷氣,視多傷血。」看看寺里的和尚、觀里的道長,有修為的人平時大都雙目垂簾,來人都不多看一眼,話也絕不會多,惜字如金,不視、不聽、不語,只是個知道,就能減少消耗、保養元氣。

說到安身靜體,靜坐無疑是很好的方式,幫助內心「安住」下來。養成靜坐的習慣,能減少散亂、煩躁、焦慮,覺知變得銳利,思維變得清晰。先不必講求坐多久,剛開始每天能有3~5分鐘的時間就好,每天能有一點靜心的時間。

佛門有個「七支坐法」,就是靜坐時,身體有七個要點:

第一支:坐姿

以舒服的坐姿交叉盤坐。身體柔韌性不佳的話很難做到上圖所示的雙盤,不必勉強。靜坐之關鍵在「靜」,單盤或散盤亦可,能幫助放鬆靜定就好。

第二支:脊椎

脊樑直立,做到直而不僵,松而不懈。感覺脊柱像層層相疊的骨頭塊,從上往下的摞著,重量一節一節地往下傳遞,最後支撐在地上。

第三支:手勢

兩手心向上,左手在下承托,右手輕置於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觸,這叫定印。這樣的手勢有助於讓內心處在安靜內斂的狀態。

第四支:肩膀

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以平整適度為宜。

第五支:下巴

前顎稍稍內收,但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動脈即可,這樣能抑制大腦思考,讓大腦更安靜

第六支:眼睛

雙目微張,目光隨意確定的座前兩三米處,或者微閉。感覺就像外界的事物自己映入眼帘,而不是眼光往外搜尋。

第七支:舌尖

舌頭輕微舔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的嬰兒酣睡時的狀態。這在道家叫「搭鵲橋」,連通任督二脈。

七個要求,慢慢地去感知身體。在靜坐的過程建議用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輕微的向外擴展,呼氣時,小腹逐漸的內收,這樣腹式的呼吸把它放慢、延長,有助於身體的保養。可以去想像很美的自然場景,也可以專注呼吸,去聆聽均勻呼吸時產生的韻律。

①打嗝放屁,廢氣外排;

②大腿想使勁,這是肝腎二經受到拉伸;

③腰部力足,元氣漸足;

④背部通透,含胸拔背,膀胱經通暢;

⑤四肢力足,全身氣血旺盛;

⑥呼吸更暢,直入丹田;

⑦奇思妙想如泉涌,此為最爽。

不僅僅上述這些感受,堅持靜坐的好處多著呢。但也不必過於追逐,心身安寧就是福了。

文章來源:活法兒︰https://read01.com/Jjdkkg.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