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gang」的全部文章

關於「xugang」

大家好,830127是我正式跟老師學習的日期,呵呵!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大家平安幸福快樂喔!

美學文化,要兼顧內涵,否則易破功!

李鴻源:台東科長無力治水 抱著22億哭

更新日期:2010/09/21 17:15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凡那比風災造成水漫南台灣,何時才能脫離淹水的夢魘?曾任省水利處長的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直言不諱說,治理水患,「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地方沒有能力,也沒把錢用在看不到的水利工程上」。他警告說,中央政府如果不全力接管治水,「水一定會再淹!」

李鴻源認為,中央主管的幾條水域問題都不大,水患幾乎都發生在「縣管河域」,但每次發生水患,中央編錢給地方,去年莫拉克風災,行政院給地方很多錢治水,但「地方花在哪裡」?

擔任台北縣副縣長期間,協助台北縣長周錫瑋打造「大河之縣」的李鴻源無奈的說,台北縣一年花20億元做區域排水,五來來沒有淹大水,但結果呢?民調永遠「倒數第一」!

沒有政治人物肯做「傻事」,幹嘛把錢拿去做下水道?看不見的工程,換不到選票。

他悻悻然說,難怪沒有政治人物肯做「傻事」,幹嘛把錢拿去做下水道?看不見的工程,換不到選票;於是就把錢拿去放煙火、裝路燈、做公園,做得漂漂亮亮的,換取選票,但也換來水患的威脅。

南台灣連續兩年飽受風災後的水患之苦,李鴻源說,這不只是高雄都會區的問題,「離開台北,其他地方的耐災能力都有問題!」他指出,大台北治水工程歷經50年規畫,20多來年來投入2000多億元,有計畫、有節奏在治水,而且由中央政府主導,才有今天的耐災能力。

外界有人指出,凡那比這場大雨若下在台北,台北肯定照淹。李鴻源坦承台北市也會淹水,但不至於汪洋一片,不至於淹得漫無章法。

廢省後,治水出現很大的「gap」(空隙)。地方政府「諸侯坐大」,縣長不聽署長的話。

為何台北之外的地區經不起水患?李鴻源指出,過去台灣省政府還在時,90%的治水工程都是省府主導,每年編60億元做治水工作,哪個地方淹水了,地方政府要提出治水防洪計畫,省府給錢並負責管控,如果地方計畫寫不好,省水利處直接接管。

他回憶說,當時地方首長包括蘇嘉全、蘇貞昌余政憲陳唐山等人,都很尊重水利處的專業。但廢省之後,治水出現很大的「gap」(空隙),區域排水屬於地方政府的權限,中央只負責給錢,地方政府則是「諸侯坐大」,縣長不聽署長的話。

李鴻源說,水利署和水利處只是換了一個招牌,但執掌、專業人才都在,但水利署已變成「相對弱勢的機關」。

總統和行政院長到災區巡視,無法解決問題,應該要有「夠高度的人來主導治水」。

每次水患過後,中央政府只編預算給地方去執行,因區域排水歸地方政府,李鴻源說,「依法行政,是沒有錯啦,但無法解決問題。」他也認為,總統和行政院長到災區巡視,無法解決問題,應該要有「夠高度的人來主導治水,提出master plan(綱要計畫),逐年編列預算來執行」,這不能丟給地方政府去做。

去年中央給台東縣22億元整治太麻里溪水患,但水利科長抱著22億元每天在哭。

吳敦義院長昨天去看太麻里溪的災情,李鴻源指出,去年莫拉克風災後,中央給台東縣22億元整治太麻里溪水患,但水利科長抱著22億元每天在哭,因為縣府水利科只有六個人,沒有能力治水!他指出,屏東縣也是如此,水利局兩個月寫不出一個招標案,「地方水利人力的質與量都有問題,根本搞不出來!」

 李鴻源建議,治水一定要中央強力主導,直接掌控,不能只給錢,否則地方只能抱著錢哭,抱著錢看著水淹進來。

99年9月19日一場颱風眼正經過台南的皇誥

  99年9月19日凡那比颱風來的那天中午,有一個同奮本想參加,但颱風真的粉大,就準備晚上再去,到了晚上七點多這個同奮看看天氣風平浪靜,想說颱風已過,其實是颱風眼正在經過台南之時,所以照慣例沒事就到教院祈禱誦誥打坐,一到教院五樓光殿是亮著的,肯定是有同奮在做功課,一到教院內跟緒運打了個招呼,就直上五樓,四樓有一位默默奮鬥的同奮在打坐,五樓見著緒訓比著右手大姆指,感覺開心極了,有同奮要一起奮鬥的感覺真好,有你真好似的,這感覺如同有一次全家開車到從花蓮往中橫走的路上,一路上霧氣濃密,前不見人車,後不見來者,一路孤寂,突然看見後面跟來一輛車,心中的喜悅感動,無以言比。呵呵!好吧!

  咱們就一起來祈禱誦誥,陸續來了鏡幾老師、正性,一同誦了一場颱風眼正在經過台南的皇誥。結束後已八點半,大家開始一起靜坐,此時風又開始大起來整個橫掃著,下光打了個打電給兒子要別亂跑,再回光靜坐大約一小時,風比雨大,到了十點左右等緒訓下樓後一一回家去,此時外面樹枝樹葉垃圾亂成不團,也阻塞了排水入口,一位負責的執事真用心一一把它排除就再回家,真正是同全國電子的話術說︰足感心A

感恩附註︰一位同奮奮鬥後開車回善化,一位騎機車回仁德,精神可佳。

附合成雷達圖,可以看出從七點到十點左右的差別點。

七點台南在颱風眼中圖中淨空,但高雄屏東仍在風雨交加中、持續到十二點之後…

合成雷達-CV圖 (2010-09-19-19:00)
合成雷達-CV圖 (2010-09-19-19:00)
合成雷達-CV圖 (2010-09-19-20:00)
合成雷達-CV圖 (2010-09-19-20:00)
合成雷達-CV圖 (2010-09-19-21:00)
合成雷達-CV圖 (2010-09-19-21:00)
合成雷達-CV圖 (2010-09-19-22:00)
合成雷達-CV圖 (2010-09-19-22:00)

書摘》借用創意,你最快出人頭地

書摘》借用創意,你最快出人頭地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00309+172010090801172,00.html

【內容簡介】

     其實,你所欽佩的大師、傑作,比爾蓋茲、賈伯斯、Google創辦人賴瑞與賽吉、史蒂芬金、愛因斯坦、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約翰奈許、〈星際大戰〉、sony隨身聽、《老人與海》、迪士尼樂園、神話學大師坎伯、佛洛依德、愛迪生、、莎士比亞、牛頓、米開朗基羅、古騰堡、魔鬼粘……這些世人公認的天才與作品,他們的創意其實都是「借來」的!

     創意不是無中生有,歷史上以創意聞名的大師級人物,幾乎都被指控過剽竊,因為,他們的創意,來自借用別人的聰明。連他們自己都承認:

     ◎史蒂芬.金說:「模仿先於創作。」

     ◎賈伯斯:「如果能做海盜,為什麼要加入海軍?」

     ◎牛頓被控偷竊微積分的發明,他坦承不諱:「是的,為了看得更遠,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本書作者墨瑞發現,創意的外表之所以籠罩著一層迷霧,多半是因為有人企圖掩藏它的來源。其實,所有的「靈光乍現」或「神來一筆」都有跡可循,只要運用本書的「借用創意六步驟」,就能借用別人的聰明,成為你快速出人頭地的助力:

     第一步 你到底要解決什麼?想清楚

     第二步 到處蒐集素材,找別人的創意,借來用

     第三步 結合–就是混搭。這種手法才高明。

     第四步 先擺著,好想法會浮上心頭。

     第五步 歡迎惡評,以造就好構想。

     第六步 校正每次失誤,你會愈借愈神準。

     輕視「借用創意」的方式,會有什麼後果?作者說:那些拒絕向別人借用想法或太晚去借用的人,會失去自己的市場地位,就像IBM把自己的位置拱手讓給蘋果和微軟等新興公司。

妙處無窮!如何發文引用別人的文章

[無名小站操作教學]-妙處無窮!–如何發文引用別人的文章–

1、有許多人寧可盜用也不願意引用,實在可惜。(原因是因為對引用的認知有錯誤!)
2、正確的引用,必須發出引用通知!
3、正確的引用好處多多。
(可以獲得友誼;可以增加曝光;可以充實自己部落格內容:網摘師、推推王、、、)
4、正確引用的關鍵步驟。
5、快來練習吧!^^(讓你的好朋友或網友也學會引用,將來就可以引用你的文章囉!^^)

發出了引用通知的文章之後,
記得回來看看,是不是在這篇文章底下有出現你的引用通知文喔!
(順便試試點下引用通知文中所附帶的連結,是不是可以連回去你的文章,如果可以,那麼恭喜你,你成功啦!^^)

本文章引用至︰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pgmejo3&article_id=13766617

九十九年七月份收支暨奉獻明細表

==================================================

七月份收支暨奉獻明細表 

各項收入 金額 天門堂各項收入  金額 安悅奉獻 金額 安悅奉獻 金額 天門堂安悅 金額 物品奉獻 金額
安悅奉獻 93000 安悅奉獻 20350 乾奮    1000 大向 1000 大同 1000 緒凝 月訊
皈宗奉獻 500 靜坐奉獻 1000 王浚懿 500 光攝 500 緒棣 1000 書刊助印 金額
書刊奉獻 8100 書刊奉獻 4500 緒潛 1000 靜是 500 敏剛                  1000 楊秉逸 500
專案奉獻 42000 其他奉獻   靜蕙 1000 敏嗣 500 光萊 1000 楊知揚 500
其他奉獻 3200 專案奉獻-興建款 500 乾承 500 徐玉玟 500 敏熱 1000 楊耀菖 500
    緒訓 500 謝允心 500 大迴 500 郭家呈 300
    皈宗奉獻   蔡新興 1000 謝林秀梅 500 凝無 500 謝承哲 100
        香順 2000 敏首 700 乾為 500 蔡永宸 100
各項支出 金額 天門堂各項支出 金額 靜中 1500 江太初 300 凝保 500 侯胤德 100
緒夥 1500 正勝 1000 緒嫉 1000 侯大碩   100
光殿費用 3000 內部往來支出 3375 奮孚 1000 鏡幾 1000 素充 1000 侯冠煜 100
親和費用 700     大彥 1000 光趾 1000 周耿逸 1000 吳強生    250
薪資津用 24505     素涵 500 敏昊 1000 正強 500 吳健生 250
文具影印 100     華運 500 林國泉 500 光礦 1000 吳東霖 150
郵電費 2995     緒停 500 緒在 500 嗣霞 500 吳政霖 150
修繕費 2400     靜間 500 雪自 4000 凝彩 500 吳秉修 200
水電費 907     維典 500     凝純 300 魏敏紘 200
伙食費 1266     賢養 500     化捨 500 魏緒敬 100
燃料費 8638     奮仁 1000     雪得 500 江太初 300
什支 1664      郭旻翰 300     靜間 500 林承寬 200
什項購置 2900 天門專案奉獻 金額 郭文德 300     緒停 500 黃鏡昌 500
內部往來支出 92027 緒污 1000 郭俶伶 300     蔡一可 250 單武林 1000
    緒訓 500 郭文煌 300     鏡台 500 單萱 500
    鏡虛 500 光顛 500     光繪 500 單婕 500
天極行宮 金額     敏瑛 500     緒息 500 高秀芬 1000
        謝瓊誼 500     敏瓏 500 張佑祥 200
        謝勝斌 500     陳炯弘 500 劉惠民 100
        光萊 5000     凝依 200 許岳棠 100
        敏熱 5000     靜產 500 許司奇 100
鐳力阿專款 金額     雪朗 1000     陳鍾錦玉 600    
鏡慷 1000     正性 1000     天門書刊助印 金額    
緒敬 10000     鏡一 1000     黃筑翎 500    
敏臣 10000     緒統 1000     黃丞邦 500    
        鏡白 1000 秋季法會 金額 黃智堅 200    
        光昊 1000 雪朗 1000 周由之 200    
        鏡璧 500     郭翰綸 250    
        單武林 2000 皈宗  金額  郭駿諺 250    
        凝尚 2000 蔡雨佑 500 林百川 200    
        鏡昌 500     林光繪 500    
        光逸 500 購置教車 金額 陳炯弘 500 專案奉獻 金額
        靜享 500 朱典儀 5000 陳祈昇 500 靜虛 500
        素禱 500 鏡璧 2000 陳香芙 500    
        蔡貽鈞 500 光層 5000 無名氏 400    
        賢五 500 敏臣 5000 其他奉獻 金額 天門靜坐費 金額
        維略 500 劉鶯嬌 2000 無名氏 3100 凝依 1000
        宋瑞泰 30000            
        光逍 500            
        鄭臺溫 2000            
        靜接 500            
        光層 500         天門皈宗 金額
        敏臣 500            
        靜賢 500            
        王繼賢 500            
        光存 300            
        吳純美 300            

明心哲學精華 省察篇 清淨地菩薩著 高永祖試譯

中華民國八十年八月廿五日 教訊第九十一期第三十四版

明心哲學精華一書,為師尊太夫人劉清靜居士得道證位清淨地菩薩的偉著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省察篇 高永祖(緒業)

涵養功夫,貴於靜,然靜中私意橫生,此世間學人之通患。故於涵養之中,應戒謹恐懼,言莫見乎隱,行莫顯乎微,故君子以下,卻是教人謹獨,察其私意起處防之,然戒懼不睹亦不聞,是起頭處,至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又用兢兢?曰:不可如此說,戒謹恐懼,是普遍說,此道理乃偏塞,都是無時而不戒謹恐懼;到得隱微之間 ,人所易忽,又更用謹。這意卻是喚起這戒懼,則無這起頭處,只是普遍都用。

上篇談到做涵養功夫?最重要的是「靜」,但在況靜中往往意外的產生了私心,這是社會上一般學者的通病。因此在涵養的時侯,應該存有警戒謹慎害怕畏懼的心,大概就言論說沒有比晦隱的最易發現;就行為說,沒有比細微處最為顯著,因此對君子以下的人,總是教人謹慎在獨處的時侯(譯者按謹獨即慎獨?朱熹解釋,獨,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的地方),觀察他私心產生的地方來防止它。然而警戒畏懼他所看不到、聽不到的,只是一個開頭罷了,等到晦隱的也發現,微小的也顯著了時,又何又再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呢?我的回答是,不可以這樣說,警戒謹慎害怕畏懼的心?是普遍對一般人說的,這個道理是到處充滿的,都是無時無地不要謹慎警戒害怕畏懼的。真正到了隱晦微小的地方,往往是常人最容易疏忽的,就更加要用心謹慎了。這個意思是喚起你的警戒恐懼之心,那就再也沒有所謂的開頭地方,只是隨時隨地普遍都要用的(功夫)。

或問曰涵養功夫,實貫初衷,而未發之前,只須涵養,纔發處,便須用省察功夫,至於涵養愈熟,則省察愈精矣。曰:此數句是未發已發,只是一件功夫,無時不涵養,無時不省察耳。謂如水是長長地流,到極高處,又略起伏,恐懼戒謹是長長地作,到謹獨,又是起提一振。又如騎馬,自家常常提掇,及至遇險處,便稍加提控。天下只是善惡兩端,譬如陰陽在天地間,風和日暖,萬物發生,此是善的意思。及群陰用事,則萬物凋殘,惡之在人亦然。天地之理,固是遏抑陰氣,勿使常勝。學人之於善惡,亦要於兩夾界處攔截分曉,勿使纖惡間絕善端,動靜日用,時加體察,久之自然成熟。靜中私意,此當以敬為主,而深察私意之萌多為何事,就其重處,痛加懲窒,久之純熟,自當見效。謂省察於將發之際者,謂謹之於念慮之始萌也;謂省察於已發之後者,謂審之於言動已見之後也。念慮之萌,固不可以不謹;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與不存不忘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淪鈴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於惡,而不自知。近見如此,不知如何?曰:道理固如是,不待接物時,方流入於私欲,只未接物時,此心已自流了。須是未接物時,亦常惕乾于此心,教他分明,少間接物,便不至於流了。上蔡解為人謀而不忠,云為人謀而忠,非特臨事而謀,至於平居靜慮思所以處人者,一有不盡則非忠矣。此雖於省察說得太過,然應人接物卻如此,今人未到為人謀時方不忠,只平居靜應間思念時,便自懷一利便於己,將不好處推與人之心矣,須是如此處常常照管得分明方得,人貴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惡念去之。若義利,若善惡,若是非,母使混淆,不別於其心。譬處一家之事,取善舍惡;又如處一國之事,取得舍失;處天下之事,進賢退不肖,蓄疑而不決者,其終不成。
  又問,涵養功夫實際上是貫徹最初的念頭,然而在意念末發動以前,只須用涵養功夫,到了剛在發動處便要用反省審察功夫了。至於兩者間的關係,是涵養愈純熟?就省察愈精細。回答說:前述中庸那幾句話,是指未發動與已發動,只是一件功夫,每人無時無刻不在涵養,也無時無刻不在省察。正如水一般在長長不斷地流,但流到極高的地方,不免稍有波濤起伏,恐懼戒慎是要長長地做的功夫,到慎獨時,正就要突然提起精神振作一下。又像騎馬一般,自己常常提韁拾鞭習於駕馭,到了遇及危險的地方,就不免稍稍加以提防控制一下。天下只有善與惡兩個極端,以陰與陽在天地間作譬喻,風和日暖,陽氣洋溢,萬物發芽生長,這是善的意思;等到羣陰當令,寒風凜冽,萬物凋謝殘落,惡運降臨人身也是一樣的。天地間運行的道理,固然是儘量遏制抑止陰氣,使它不能常常佔上風。一般學者對於善惡兩念,也要在兩者交夾的界限所在,很清楚的把它攔下截住,不要使纖毫的惡念介入阻絕了善端(善的本念),對動靜的日常運用,要時時加以體念考察,長久以後就自然成熟了?在靜中如發現了私意,就當把敬肅作主宰,進一步深入查察,究竟為了什麼萌生私意,對最嚴重地方,痛加責罰阻塞,長久後就純熟了,自然當即可以見到效果。所以要說反省審察於將要發動之時,是指謹慎之於思念考慮閒始萌生說的;所以要說反省容察於已經發動之後,是指反省審察於言語行動已經發現之後說的。對思念考慮的萌生,固然不可以不謹慎;對言語行為的顯現,又豈可不加審察。所有人的心念,如不能存在就喪失了,決沒有既不存在又不喪失的時候。因此在呼吸一次的短時間內,如果不加提撕省察的力量,就淪沒走失了,連自己也不曾覺得。天下所有的事情,不是對的就是錯的,因而沒有既不對也不錯的事。因此儘管一樁十分微小的事,如不下精密省察的功夫,就沈陷於惡性之中?往往自己也不知道。我的淺近見識是這樣,不知你以為怎樣?回答說:道理固然就是這樣,不等到與事物接觸時候,剛剛已流入了自私的慾望,只是在沒有接觸事物的時際,內心已自在流放了。必須要在尚未接觸事物的時侯,也常常能於此心乾乾惕惕(自強不息,小心謹慎),教他的心辨別清楚,等一會兒與事物接觸,就不至於流失了。

北宋理學家謝良佐(上蔡先生)的解釋「為人謀而不忠」,說替要盡心,不但事情來了要策劃事情要盡心,不但事情來了要策劃,甚至於平日靜思,也要想到怎樣與人相處,只要有一件事沒有盡心就不能算忠。這話雖然對於反省審察說得太過分些,然而待人接物本來原就應該這樣的。現在的人還未到替人策劃事情時已經不盡心了,就在平日靜心思慮的時侯,便自己抱了一種便利自己的心?把不好的地方?推給人家的心中了。每個人必須要常常把內心照管得清清楚楚方才是好。每個人貴於剖析判斷內心,使它能清清楚楚的辨別,善的理念要能明白懂得,惡的意念必
須全部丟除。像義與利,善與惡,是與非分辨清楚,不使混淆,在心中不可有另外的不同觀念。譬喻處理一家的事,探取善的,捨除惡的;又如處理一國的事,採取合適的,拾棄不得當的 ,處理天下的事,進用賢人貶退不肖分子。對於以上各點,如存有猶豫疑忌而不能斷然解決,最後一定不會成功。

敬義功夫,不可偏廢。彼專務義而不知主敬者,固有虛矯急迫之病,而所謂義者,或非其義;然專言主敬,而不知就日用間念慮起處,分別其合和義利之所在,而決取拾之機焉,則恐亦未免於昏憤雜擾,而所謂敬者,非其敬矣。所謂集義,正是要看得破物欲之私,卻來認得天理之正,事事物物,頭頭處處,無不如此體察,觸手便作兩片,則天理日見分明,可見物慾之誘,亦不待痛加遏絕,而自然破矣。所謂一念之善,天神地衹,祥風和氣,皆在於此;一念之惡,則妖星厲鬼,凶荒邪瘥,皆在於此。是以君子慎其獨也。察其行也,理義之精微,心術之隱奧,所差甚微,而天理人欲之分,君子小人之判,自此而決,二不可不省察也 。耳自聞見,與心之所發,隨時顧慮,如有種焉,今日之所出者,即前日之所入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未·嘗少差,不可不慎也。

敬與義的工夫,必須並重不可偏廢,有人對外專力從事義行而對內不知主持敬肅,固然有不切實不堅強太忽忙太緊促的弊病,而且他所說的義,有時並非真的是義。但是專講主持敬肅,而不知道根據每天日常生活需要意念思慮發生的地方,去區分辨別其中那些是公與義,那些是私與利,然後決定採取或捨棄的時機,那恐怕也未免陷於愚味糊塗雜亂紛擾,而剛剛所說的敬,就並不是敬了。孟子所說的「集義」(集義?指積集義行,有兩方面的意義:1縱貫的說?集義是不間斷的,並非偶一為之;2內在的說,集義是表現內心本有之義,並非向外襲取而來),正是要看得破物質慾望的私心,反過來認得清天理的正當,每件事每個物,任何時間任何地方,無不這樣去體念省察,一碰到手來便可把公私義利分開作兩面?那麼天理就一天天見得清楚,可以見到的物質慾望的引誘力,也不必等待用力加以遏止阻絕,就可很自然的破除它了。一般說來,一動念之間向了善,那麼天神地祇?祥瑞之風,和順之氣,都到了這兒;一動念之間向了惡?那麼妖魔厲鬼,凶惡荒唐邪僻病態,也都到了這兒。所以做君子的,在他單獨自處時要特別饉慎呀!觀察他的行為,理義的精密微小,存心的隱藏奧秘,相差很小,但天理與人欲的區分,君子和小人的判別,就由此決定?不可以不好好反省觀察呀!耳朵-眼睛所聽到的見到的,與內心所發動的?隨時隨地務必顧及想到,正如有種子一般,今天所生長出來的,就是前天所播放種入的。易經上說:「凡是聲音相類的動物,自然會彼此鳴聲相應。氣機相類的生物,自然會彼此交感互相追求。」沒有一點差錯,不可以不謹慎呀!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涵養篇 高永祖(緒業)

中華民國八十年七月廿五日 教訊第九十期第四十七版

明心哲學精華白話試譯︰涵養篇 高永祖(緒業)

立道之基,貴於涵養,涵養之初動,始於正心,正心當以心為嚴師,凡所動作,則知所懼。如此鎮定,守得牢固,則自然心正矣。自古聖賢仙佛,皆以明心為本,培養至極,自然生敬,生敬則整齊嚴肅,心便如一,如一則天理明,自無是非,涵養至矣。聖佛在小學時之涵養已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作起,今人在小學時,無此功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只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於操持處用力,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

建立道心的基礎,貴在內心的修養,內心修養的最初動力(心意初動時)最重涵養,要從存心正當入手。存心正當應把心做為嚴格的導師,凡有所動作,必知戒慎恐懼,能這樣鎮定,守得牢,把得住,那很自然的存心就正當了。古往今來,聖賢仙佛,都以光明心地為根本,由此慢慢培養,到了極點,很自然的產生了恭敬的心理,起了恭敬心,必能行動整齊態度嚴肅,內心就始終如一,內心如一則天理暢明,自然不會招惹是非(舌之爭),涵養工夫就到家了。聖賢仙佛,他們在讀小學時涵養功夫已經有了成就,所以到了大學時講求的道理,只從格物(貫通一切事物〉做起。現在世人在小學時沒有做這套功夫,只見到大學以格物開始,便要從思想知識方面去探求,更不在操心守持方面去用力,即使窺視猜測得了十成,仍然不能腳踏實地,沒有可靠依據。

大底敬字,徹上徹下之意,格物效知而已,人之心性,敬則常存,不敬則不存,敬者德之聚也,敬則德聚,不敬則德散。或問曰,心在腔子裡,若慮事應物時,心當如何?曰:思慮應亦不可廢,但身在此,靜中常涵養,一動一靜,無時不養。或問,閑邪主一如何?曰:主一似持其志,閑邪似無暴其氣,閑邪只是邪氣不得入,主一則守之於內,內外相交養之道也。又問曰:學涵養者,於已發氣時用功,此卻不枉費心力?曰︰氣之涵養,要扼於未發之前則可,求中於未發之前則不可,固有平日涵養之功夫矣,不必須待已發然後用功也。但未發時,當以理義涵養,以嚴肅主宰,此即涵養理義,加以嚴肅之條件,而涵養功夫又至矣。我佛常曰:喚醒此心,欲照管他許多心,道理則在此。
大概談到「敬」字,從頭到底(徹頭徹尾)的意義,格物、致知(窮盡事物的道理,推極自我的知識)罷了。每個人的心性,對它誠敬就永遠存在,不加誠敬就不存在。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上記載,敬是德行的積聚。能誠敬德就積聚起來,不能誠敬德就散失了。有人會問,心在胸腔裡面,如果在考慮處事對人的時候,心又當怎樣?我的回答是,思想考慮當然不可廢棄,但我身體在這兒,沉靜時常常加以涵養,不論在動時或靜時,無時無刻不加修養。又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防範邪惡入侵專一守持怎樣?我的回答是:「主一」有點像孟子所說的「持其志」,(堅持他的思想意志);「閑邪」有點像孟子所說的「無暴其氣」(不要傷害動搖他的生命力量道德勇氣)(簡單說不要洩氣),閑邪只是防止邪惡不得進入內心,是消極的;主一則是內心堅守專一,專心一致,是內應外合的涵養方法。又有人問,學涵養的人,在氣已經發出時再用功夫,這不是白白浪費了心力嗎?我的答案是,對氣的涵養,要在它未發生前加以遏止是可以的(做得到的);要求它在未發生之前就中正和平是不可以的(做不到的)。不過,在平時如果已經有了涵養功夫,就不必要等待它發生後再去做遏止的功夫了。但是在未發生時,就應該以理義去涵養,嚴肅的主宰氣,這就是涵養理義,要加上嚴肅的條件,涵養功夫也就到家了。我佛常說,把這個心喚醒,還要照顧管理他很多的心,道理就在這裡。

再問曰:涵養於未發之初,令不善之端潛消,則易為力,若發後,則難制止。曰:聖之論,正要就發處制止。惟子思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孔聖教人,多從發處說,然未發時則當涵養,不發是處諸形外,所以敬之一字,不是萬慮休置之謂,只要隨事李一謹畏,不放逸耳。非專是閉目靜坐,耳無聞、目無見,不接事物然後為敬。整齊收斂,身心不敢放縱,便是敬。常謂敬字,恰與畏字相似。然學者苦敬而務持,只為將此敬字,別作一物,而又以一心守之,故有此病。若知敬止,是自心自省,當體便是,則無此病矣。大抵心體通有無動靜,故功夫亦通有與動靜,方無透漏。性動時,能項理,則無事時能靜,靜時能存,則動時得力。須是動時亦作功夫,靜時亦作工夫,兩莫相靠,使坊夫無間斷始得。

再進一步問說:「涵養在心念尚未發動之前去做,使惡念剛剛萌發之時暗中消除,是容易著力的;如果在萌發之後,就難遏止了。」回答說,聖人的觀念,正是要就剛剛發生時去制止它。所以子思在中庸上說,喜怒哀樂的許多情欲在尚未發動時稱之為「中」(適當的意思,大中至正,無過無不及)。孔聖教人,多從心念萌發之際來說的,不過在未發動時就要講求涵養功夫,不發動是在於形體之外,所以「敬」這個字,不是說把千思萬慮一概停頓擱下,只要隨時隨地能夠專心一致存有謹慎畏懼的心,不使它放散逃逸罷了。決不是專指閉目靜坐,耳中聽不到什麼,眼中看不見什麼,不與任何事物接觸這樣才算是敬,恰是外貌整齊,內心收斂,身體與心念不敢稍有放縱,這樣便是敬肅。通常所說的「敬」字,恰好與「畏」字相似(譯者按有戒警的意思)。但是一般學者以敬為苦而著力去保持它,只是把這個「敬」字,與心分開認做另一件事,而且又要把一個心去守著它,因此有了這樣的弊病。如果知道敬止(是說對於所止的至善境地,敬以守之。語見大學)是自己用心自己反省,本身就是,那就沒有這種弊病了。大概心的本體與有無動靜相通,因此功夫也與有無動靜相通,這樣就沒有走失泄漏。性在動時,能順應理念,那麼無事時能夠安靜,靜止時能夠存在,在行動時就得力。必須在行動時也做功夫,靜止時也做功夫,兩者互不依靠,使功夫沒有間斷方才可以。

中庸所謂專德性,致廣大,極高明,蓋此心本原廣大,但為物欲隔塞,故其廣大有虧。本自高明,但為物欽擊累,故鈴高明有蔽。若能常自省察警覺,則高明廣大者常自若,可見涵養之功夫盡精微矣。行時、坐時、應事接物時,每處鈴力行狀,收效則不難也。

中庸上所說的: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人的本心原來是很廣大的,但被物質慾望阻隔斷塞,因此它的廣大就虧欠不足了。本來是很高明的,但受物質欲望束縛牽累,因此高明就有掩蔽障礙了。如果能夠常常自己反省檢察提高警覺,那麼,本心自然常常保持高明廣大,可見涵養功夫是極精細的。走路時,坐下時,做事待人時,好像常常處身在全力行動一樣,收效就不難了。

武侯寧靜致遠之說,曰:靜便是養得根本深固,自可致遠。答張敬夫書曰︰來諭所謂學者先須察識端倪之發,然後可加存養之功,則某於此不能無疑也。蓋發處因當察識,但人自有未發時,此處須合涵養,豈可必待於發而後察,察而後存耶?且從初不曾涵養,便欲隨事察識,竊恐浩浩茫茫與下手處,而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將有不可勝者。所謂言靜則溺於虛無,此固所當深慮。若以天理觀之,則動之不能無靜,猶靜之不可無動也。靜之不能無養,猶動之不可無察也。但見得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敬義夾持,不容間斷之意。雖則此靜字,元非死物,至靜之中,蓋有動之端焉,固非遠事絕物,閉目兀坐,而偏靜之謂。但未接物時,便有敬以主乎其中,則事至物來,善端昭著,而所以察之者益精明。又所謂,若以靜為涵養之本,不若遂言以敬為本,此因然也。然敬字功夫,貫通動靜,而必以靜為本,故某向來有是語,今若易為敬,雖若完全,然卻不見施敬之功也。有先有後,則亦未得為適當也。要須知動以見靜之所存,靜以見動之所本,動靜相繼,體用不離,而後為無滲漏也。此數句,余覺卓然,意語俱到,希今之未識涵養義者,書之座右,出入觀省,方知涵養如斯之博也,深體涵養,方知如斯之厚也明也。

諸葛武侯(諸葛亮)曾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主張。可以這樣解釋:「靜」,便可以修養得使人根深本固,屹立不移,自然可以擔當任重道遠的職務。朱熹在回覆張敬夫(張拭,南軒先生)的信中說,來信談到學者必須先省察認識在頭緒剛發生時候,然後可以增加保存涵養的功夫,使我在這方面不能沒有疑問。因為發生的時際固然應當省察認識,但人們自然也有未曾發生的時候,這樣的場合就該涵養了,豈可必須等待發生以後再去省察,省察以後再來保存呢?而且最初從來沒有涵養過,便要隨時隨事省察認識,我想恐怕廣大渺茫得沒有著手地方,真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一定有難以勝任的。
  一般所說專講靜就會沉溺於虛幻空無之中,這個固然應該好好的考慮研究。但從天理來看,那應動了就不能沒有靜,正如靜了也不能沒有動。深一層說,對靜不能沒有涵養,正如對動不可以不加省察呀。只見到一動一靜,互相作它的根源,動靜在敬與義夾持的中間,不允許有間斷的意念產生。雖然此一靜字,原來並不是死的東西,在極靜的境地中,就有動的起端存在,本來不是遠離事情隔絕人物,閉著眼睛端端正正坐著,這樣偏頗執著的算得是靜。但是,在未與外物接觸的時候,心中便有了敬作主宰,那麼事情發生外物前來,善端就昭明顯著起來,這是加以省察後為什麼能更見精確明白的原因。又一般所說,如把靜作為涵養的根本,不如就說把敬作根本,本來就是這樣呀!然而對敬
字下功夫,雖要把動靜兩面加以貫通,但必須以靜為根本,因此本人向來常常有這樣的話(按指寧靜致遠)。現在如果易靜作敬,雖然好像完全些,不過反而見不到實施敬肅的功夫了。雖然說靜與動,有先後之分,也未見得就適當。主要是必須知道動時可以見到靜的存在,靜時可以見到動的本源,動與靜連貫不斷,本體與作用並不分離,以後就沒有走失泄漏的了。上面這幾句話,我覺得好極了,意義文字兩面都很周到,希望現在還不懂得涵養意義的人,把它寫下來,作為座右銘,出門進門就看看反省反省,方纔知道涵養功夫是如此的廣博,深深去體會,方纔知道涵養功夫是如此的深厚高明呀!

譯者按:本篇很多談到「敬」與「靜」,採朱子(朱熹)之說很多,宋元學案晦翁學案語要「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又朱子語類:「持敬以靜為主」,「持敬則此心虛靜」均是。

人生守則第十字『公』 將自私心換個公心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五月卅一日 教訊第四十二期第廿六版

『廿字』字義精解

人生守則第十個字︰『公』 將自私心換個公心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字的場合很多,這是由於公字的涵義十分的廣泛,但是如果用來說明道德的修持,處事的準則,一般均是拿它來顯彰一種無私的德行,所以「公」是與「私」相對稱的,舉凡是「公平」、「公正」、「公德」、「公開」,都是這一種意義。

天地無私並包容

自私是人性普遍的弱點,也是為禍的根源,小至個人感情理智的傷害,人與人間的糾紛,大至社會秩序的變亂,國家與國家的征戰,世界人類的毀減,無一不是因自私心理的作用,為了一己、一家、一國的利益,不惜用盡了各種手段去巧取豪奪;只知道有我(私)而不知有人(公),互相鬥爭侵略到最後同歸於盡才肯罷休,主要原因,就是脫離不了自私的作祟,喪失了公德心,也就是因為個人缺乏公德,才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而做出寡廉鮮恥的事,危害社會安定。

一個修道人沒有崇高的人格與公德心,那還談什麼修道,培功立德、造福人群呢?因此蕭師公在「廿字心花守則」中曾懇切的告誠我們必須「將自私心、換個公心」。所以我們要把握真理,自救救人;正本清源的方怯,只有加強奮鬥去除自私心理,惟有無私,才足以撥亂反正。師尊獻身興教,為國家為天下蒼生祈禱謀福,其一片丹心所秉持的胸懷就是大公無私,我們可從清虛集裡,師尊對「公」字的詠頌中體會:「天地無私並包容,不分畛域示大公,承天效法無他術,鑑淨衡平允執中。」其所謂「無私」,就是「公」德之義也!

以「公」德立身處世

其實一旦人人能夠無私,反足以成私,因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至為明顯。中國古代聖哲老子即說過︰『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地之大也,不外乎一個「公」字,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亦不外乎一個『公』字,所以能不能夠達成者,在於一念之間而已o

每個人若能以「公」德為心,以「同理心」行事,讓「公」德做為我們個人立身處世的要素,則人人必能抱定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決心,不計名與利;將個人的利害與國家之存亡結為一體。
  同奮們如能負起時代使命,每天切實倣四門功課日久成習,在日後也是一位大公無私,有公德心的人,相信在人道與天道上會有所成就。

一個人不能單獨在世上生存,在當前科學發達交通便利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群己關係十分緊密,個人與大眾社會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社會愈是進步,分工愈是細密,人與人相互依賴的關係也隨之增加,公德的修養也顯得更為重要。除了消極的不妨害公共的利益外,積極的便是要為公眾謀福利;隨時為社會大眾服務,培養一種「大家(公)的事就是自己(私)的事」的服務熱忱,發揮「公」德之精神。

去私慾方能存天理

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一個人生存在社會上,你的目的並不是在求個人的享受,而是要為人服務;並不是為求個人的私益的滿足,而是在謀大多數人利益與幸福的改善。這種積極服務的態度,就是以推己及人、大公無私的精神為基礎。
  是以,大公無私、自我犧牲之精神,乃人生最大的美德,也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身為一個修道者,應去私慾存天理以「公」德修身,將觀念落實於行為上,將「公」德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是足以利人利己,而達到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的終極境界o

「公」德須身體力行

要知道「大眾(社會)與我是一體」的共識,有良好的社會風氣,方有健全的個人和幸福可言。並且效法天地生萬物之大公無私之精神,為全體人類之和平謀福利,如此社會將因「公」德的發揮而成一股高尚風氣,你我所處的空間將呈現一片天清地寧的境界。所以說「公」德是維繫社會風氣,促使人類和諧進步的力量,我們坐豆能等閒視之而不身體力行呢?

宏揚帝教即為「公」

世界上凡是有正氣的宗教,都是拿愛心做為基本教義,因為宗教是救人的。救人的目的在於止亂,而亂的根源在於自私,所以要用愛心
來被除私慾,凡是能有愛心的人,
都是大公無私的人。地藏王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耶穌教主為了救人救世;甘願將自己的肉體釘在十字架上,讓祂不死的生命,永遠活在世人的心裡,古代大禹治水,連年在外奔走工作,三過家門而不人。地藏王、耶穌、大禹之精神都值得讓後人讚揚,原因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美德― ― 自我犧牲,大公無私o
 

我們天帝教的時代使命是為了化延、並化解世界核戰毀滅浩劫,及促進早日實現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奮鬥,其奮鬥目標在於以民族平等、宗教大同、世界大同為追求之鵲的,其要求教徒同奮就是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早晚祈禱誦誥,培養正氣,進而喚起世人從根自救。

實例一︰

祁黃羊舉方,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有個縣長的缺額,你看,到底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我想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十分驚奇地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為什麼你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裡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祁黃羊說:「祁午最能夠勝任的。」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閒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讚祁黃羊。
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祁黃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 大公無私』啦!」

實例二︰

子文重法紀,方正公平

楚令尹子文的族人有犯法的,法官下令逮捕他;後來聽說犯人是令尹的族人,法官就把他釋放了。子文知道後,把法官叫來,責備他說:「國家所以要設立法官,就是要處置觸犯王令和偵探違背國法的情事。一個正直的人在辦理法律案件有時很溫柔,但不會撓曲;有時很強硬,但不會武斷。現在你背棄法令而釋放犯法的人,就是執法不正直、居心不公平。難道是我平日有營謀私利的念頭嗎?為什麼法官遇到我就不依照法令辦案呢!我當令尹而領導士民,士民有時候還抱怨我不能使他們免於法律的制裁。如今我的族人犯了法,眾人皆知,要是法官為了討我歡心而釋放他,這樣就等於向國人宣布我向來辦事不公正。掌握一國的權柄,卻以私心著稱;與其活著而不合正道,我倒不如死掉算了。」
  隨後令尹子文派人把族人押到法官那裡,吩咐道:
「要是不依法施刑,我將以自殺來向國人謝罪。」
法官害怕了,終於把令尹的族人處死。
楚成王聽到這件事,連鞋子都沒穿,就趕緊跑到子文的家裡,向他慰問道:
「寡人年紀小不懂事,任用的法官不妥當,以致違逆了您的心意。」
於是楚王就貶退怯官而尊重子文,把內政也交給他掌管。
國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說:
「像令尹這樣的公正,我們還擔心什麼呢?」 於是楚國人作了一首歌,大家高高興興地唱著:「子文族人,犯罪不輕;法官饒他,子文不聽。顧念民情,方正公平。」